只要感觉到苦,心中必有不善。
不善有很多,最大的不善来自不明白生命的真相:认为只有拥有一定的社会资源或条件(好成绩、好工作、长得好看、好的人脉、体贴的爱人、长寿等)才能有安全感和存在感。由此就会产生攀比、焦虑或愤怒。
而生命真正的幸福和安详来自以纯乎天理(人人天然本具的智慧、仁慈、光明……)之心做工作、过生活。
因此最大的善是相信人人本具天理。
其次是惭愧。当自己感觉到苦,一定是此刻背离了本具之天理,一念惭愧,回到天理即可。
王阳明说:只在此心去私欲存天理上下功夫即可。
让我们痛苦的不是事情的本身,而是我们内心错误的期待。
比如我们都想健康长寿,可是又害怕衰老。而衰老就是长寿的必然结果。所以即使长寿了也不快乐。
我们都希望子女会读书能到国外深造、工作,又怕空巢的孤独和空虚。所以即使子女真的很会读书结果也不一定快乐。
我们都希望爱人善解人意、风情万种、能发大财,又怕无法掌控对方。因此即使对方再完美心里还是不快乐。
因此能让我们快乐的不是别人,是自己的智慧。这智慧和去私欲(格物才能致知)的修养有关系。试试看:当你想健康长寿时,你就希望天下所有人都健康;当你希望子女有出息的时候,你就祝愿天下所有子女都有出息;当你希望夫妻恩爱的时候,你就祝愿所有家庭和谐幸福……这样不断修正自己的心态和言行,我们才有越来越多的智慧和快乐。
有人跑去跟佛陀说:我想要快乐。佛陀告诉他:你首先要舍弃“我”,这样就可以放下对自我的执着(去私欲);接着,把“想要”拿掉(因为去私欲就存天理,这是本具的),最后就剩下“快乐”了。
老子曰: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知足之心就是:品德常看胜我者,则惭愧自增;享乐常看不如我者,则忧怨自泯。
欲得之咎在于不知只有去私欲才能存天理,以纯乎天理之心,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私欲越膨胀则越没有智慧和能力好好生活和工作,人生必将陷入黑暗。
一个朋友不停地跟我抱怨她的孩子怎么怎么糟糕…我突然问了一句:如果刚才你描述的这个孩子不是你的,而是我的,你还这么生气吗?她想了想说,那当然不生气了。我说可见让你痛苦的并不是孩子的这些“问题”,而是“凡是我的,必须符合我的标准”这个概念。这个概念是谁定的?你的私欲之心给你定的。你不加思索就接受了这个诡异的概念,于是耗费一生去努力达到这个错误的标准,然后绝望地发现根本不可能达到……
私欲之心,最怕你反观和质问它:你一旦开始质问它的正确性,它就开始慢慢瓦解,并不再理直气壮地控制你,这时你本具的智慧和光明才能出现。你才有真正的智慧处理你的痛苦。
因此,与其期待孩子完美,不如期待自己有足够智慧面对所有不完美。而这只需要你不断向内看,看清你所有的情绪都是私欲之心在作怪即可,看清的那一瞬间就是智慧之光闪现的一瞬间。后面的修行就是把一瞬间变成两瞬间、三瞬间……
与朋友交游,须将他好处留心学来,方能受益:对圣贤言语,必要我平时照样行去,才算读书。——《围炉夜话》
这是告诉我们,交友要交品德胜我者,才不浪费生命;读书要读圣贤文章,学而时习之,以提升自己的品德,才是读书。
我们的心是多么有弹性和可塑性。如果我们训练它,什么事都办的到。事实上,我们早已经训练有素:我们被训练去嫉妒、执取、焦虑、忧伤、绝望和贪婪,被训练得一旦面对刺激就暴跳如雷。其实我们已经被训练到非常严重的地步:我们不必努力去激发,这些负面情绪就会自动生起。因此一切都是训练和习气的问题。——《西藏生死书》
前天在黄山讲课,当地一位干部跟我说,她的一个同事工作非常认真、负责、不计较,好友私底下问她为什么这么认真工作,她悄悄地说:我的孩子那么懂事,我的家庭那么幸福,我怕自己德不配位,所以是带着赎罪的心来工作的。
还有一位干部小时候和一位五保户奶奶生活了十几年,这奶奶每天晚上都不舍得点煤油灯,为她为什么不点?奶奶说:大家养我,我已经很不安了,能省就要尽量省,否则心更不安!后来这奶奶八十多时,某天吃过早饭后,坐地而逝,没有丝毫拖沓和痛苦。
知足,为富。
心安,理得!(理即天理)。
学员来信:
跟老师分享用六步检查法处理情绪的过程:
1、事件:单位划分区域分包路段,每天三人一组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我所在小组一位同志头天工作结束后,忘了关掉值班室喇叭的电源,次日另一小组的一位同志,直接在单位群里公布没有关掉电源的事情。
2、情绪:不悦。
3、理由:觉得这位同志不注意方式,不考虑对方感受,这件事情完全可以私下提醒,在单位群里公开,弄得人尽皆知,让别人难堪。
4、反观自己:自己存在不顾他人感受,处理事情的时候一意孤行,不注意方式方法的行为,对孩子、朋友都曾发生过,当着他人的面,说了让他们难堪的事情的情况。
5、忏悔:我自己这样的行为和态度,给别人带去了不快难过委屈,正是因为自己给别人造成的感受,我才有今天的感受,向那些曾伤害到的人忏悔。任何能左右到心情的不良心态,必须积极面对积极处理,不能让习气始终引导着自己。志愿者服务给我们提供了为大众服务的机会,服务有规定有要求,必须重视和遵守,这位同志在单位群里发布后,不仅能让我们认识到错误,更可以警醒以后的小组明了规章制度,更规范的做事,更好的做好服务。我实在应该感恩这位同志的提醒。
6、行动:对于我自己这方面的习气,时刻保持觉知和警醒,借人借事去锻炼自己,从自己心地上下功夫。刚开始有情绪时,没有打算回应那位同志,反思后,我代表小组在单位群里公开真诚承认了错误,感谢了那位同志的及时提醒和帮助。
当你开始治愈对自己真实身份的失忆症以后(编者按:我们都忘了天理之心才是自己的真实身份),你最后将了解我执(编者按:即私欲)是一切痛苦的根本原因。你终将明白它对自己和别人的伤害有多大,你将体悟到最神圣和最聪明的事是爱惜别人,而非爱惜你自己。这种观念将治疗你的心、治疗你的脑、治疗你的精神。——《西藏生死书》
心有很多层面,其中的两个比较突出。
第一个是凡夫心(也可理解为私欲之心——编者):它会与一个“其他”相结合,与“某种事物”相结合,有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对待关系。它是散漫的、相对的、思考的心,它只能与一个投射的、假想的外界参考点互相作用。
因此它是会思考、谋划、欲求的心,会制造和沉溺于负面情绪的心;必须持续以分割、构思和凝结经验等方式才能肯定、确认其“存在”的心。它不停在改变,也始终受到外在因素、习气和制约行为的影响,好比风口的烛火,被风吹来吹去,无法稳定。它闪烁不定,不停地干预别人的事;它的能量都耗费在向外投射上。……它有一种模糊而自我保护的惰性,它诡计多端、疑神疑鬼、不相信别人。我们就是在这种混乱、迷惑、没有规律、反覆无常的凡夫心作用下,不停地变化和死亡。
另外,我们还有心的本性(也可理解为天理之心——编者),也就是心的底蕴,是永远不受变化和死亡所触及的。目前,它就隐藏在我们的心中、在凡夫心中,被我们急速变化的心念和情绪所蒙蔽。就好比强风把云吹走就会露出光芒四射的太阳和广阔的天空。它深奥得让我们探不到底,美妙得让我们无法容纳。它浩瀚无边,不是我们狭隘的思考方式所能意会……
怎么检查自己的福气有没有增加?就是看自己近来是否越来越愿意利他?工作或生活上偶尔吃亏也欢喜接受?对于之前看不惯的亲人或同事,有没有多一点包容和理解?这些都是福气增加的标志。
如果近来越来越看不惯身边的人、喜欢搬弄是非、喜欢占小便宜、对非己之异性总有非分之想,这些都说明这段时间我们的福气在慢慢减少。这时要尽可能多看正面的书籍,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善事,多和积极正面的人交流,就可以改变这些情况。
老师,得以再次聆听您的教诲,尤其听您关于阳明心学,去私欲存天理的课程后,这两周很有感触。以前,在我的概念里面,一个人的智慧是需要去通过种种途径努力学习,才能慢慢增长才可得到(学习而来的叫知识或技能。智慧是无法单纯只通过学习和思维来提升的),总之,我的感觉,智慧是要通过艰辛的努力去求得的。听完老师课后,明白天理本具,此生只需在去私欲上下功夫,觉得豁然开朗。就如一条路上有两个人,一个人行进的过程,是不断努力在路上摘果子,一边走一边摘下对自己有用、能让自己成长的果子带在身上;而另一个人行进的过程,是抛下与天理不相符的东西,边走边把身上的错误习气抛弃掉。摘果子那个人就是我之前的认识,所以,觉得这个过程很艰辛很困难很不可得,而抛下东西是听完老师课后一个形象的认知,这个认知,让我突然觉得,修智慧不是件不可思议、不可触摸、难以企及和达到的事情,我问自己,在这条路上的这两个人,是求简单还是舍容易,当然把自己的习气舍掉是更容易的事情,而天理智慧,原来不是不可企及,它一直就在,从没离开过,只是被私欲屏蔽了。这个认识,真的让我增加了去除自己的斤斤计较、自私自利等私欲心态和动机的勇气和信心,也对自己每个习气增添了更坚决的对治力。
感恩老师!
一位某局局长跟我聊天时说到:自己曾经膨胀到认为别人能给他倒杯水、提个鞋都是对方莫大的荣耀。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曾有类似的傲慢,特别是在自己的圈子内有一点成绩或权力时,真的会有天下我最大的感觉。
所以,成功不难,难的是成功后能保持清醒的头脑。这种不清醒状态的盲目膨胀会让自己感觉别人怎么都是错的,这恰是人生痛苦甚至灾难的源头。
因此拥有权力或成绩后,第一件事是修身。修身的第一步是正心:动机要纯正。要清楚地知道,权力和成绩只是自己通过服务社会,去除自己私欲的机会。这机会随时会变化,要把握这机会努力去除自私自利、斤斤计较等不良心态,由此人生境界才会上一个台阶。
方法是:当你真正认同了这些真诚利他的动机时,就要每天早晚用一些时间静坐,来仔细思考这些纯正动机,加深这些正确的动机。比如可以思考一下:权力意味着什么?为什么要真诚利他?无私地服务社会对我自己有什么好处?去私欲才能存天理,天理意味着什么?…
不要认为自己明白这些道理就可以了。这些道理对我们来说太陌生了、太无力了,不加强训练和思考的话,遇到境界就会打回自私自利、自我膨胀的原形。静坐的目的是培养正确而稳定的思维方式(真诚利他)和心态(不自私、不傲慢)。所以静坐是需要思考的。衡量一个人的静坐功夫,不是看他能静坐多长时间,能说多少玄妙的道理,而是看他的心态有没有更阳光,家庭有没有更和谐,工作有没有更真诚无私更团结友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