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孩子的成绩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话题,找准方法才能有效的提高,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是其中最基本,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点——重视课本的作用,为什么这么说?想知道的家长可以举个爪 课本是我们学习的根基,所谓万变不离其宗,不论考试形式、考试题目怎么变化,最后都逃不出课本知识的范围。所以学习提高的前提就是一定要把课本读懂吃透。这个道理谁都懂,但真正应用到学习中的时候却常常出问题。 一般期考、中、高考,各类考试的出题依据是什么?肯定是根据指定的教材来出,不是根据某家出版社的教辅材料来出。升学考试的题目,几乎百分之百都可以在课本中找到原型——当然经过很多层的综合和深化。 为什么这么说?升学考试命题不是小考,每一道题都要经过很多次的检测和审核,考完之后也要持续的经历无数专家、机构的拆解分析,所以一旦出错或者太偏太怪,课本上没有学过,立刻就会遭到质疑,所以升学考试命题是必须要严谨规范,套再多层的环,最终的落脚点也还是课本。 那么,看课本要怎么看?一本数学书,拿起来对定理推论一通狂背,自认为背下来就可以了,对于每个定理怎么证明,每个推论如何推导都不关心;语文课本,只对其中要求背诵的篇章死记硬背,对于为什么一篇文章中只要求背诵这2、3段不关心,对于为什么这篇文章能够在无数的美文中脱颖而出出现在课本上也不了解 “只有真正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放心运用”。 你把定理背下来,不知道它怎么来的,真正做题的时候用起来就不那么顺手。而且一旦记忆出了点差错,记得不太清楚,那就麻烦大了,很可能因此一道十多分的大题就此白白丢掉了。 美文美段可以通过背诵的方式来记忆,但其中的运用的一些技巧,包括对感情的体会,写作的技巧,并不是背诵之后就能够变成自己的东西。 前面这只是举例了数学和语文两科,但其实对所有科目都是一样的道理,所有的知识内容都需要认真的去体会 鲁迅先生说过——“其实书原本是很厚的,因为读的遍数多了,也就变薄了。”这就是说把书本上的内容吃透之后,书变薄了,增长的是自己的知识积累和深度 学生在课本上的问题主要就体现在他们“懂而不会”的问题上 学生的“懂”,一般情况下停留在理解知识的基本概念,基本公式,但对于知识概念的推导过程以及与前置、后置知识点的联系了解不清楚,尤其是对于跨越知识模块之间的知识点联系容易产生混淆。 学生的“懂”,也可以理解为懂知识点,但不懂考点,对于多变的考法更是容易产生惶恐的考试负面情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