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帛版第肆十柒篇拙解

帛版第肆十柒篇拙解

作者: 尚邃达 | 来源:发表于2024-06-05 07:39 被阅读0次

                  《道者,依智不依识》

        帛书版《道德经》第十一章,原文;“将欲取天下者恒无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

              天地之间,大道至简,然简中藏深义,微言显大义。昔人言:“将欲取天下者恒无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此中“取”字,非彼之取,乃治也,乃理也。而“事”字,非指杂务繁多,实乃职责、官职之谓。大道之行,贵在无为,无为而治,方为上策。

                  夫天下者,非一己之私产,乃万民之公器。若欲治理,必先明理。明理者,不在于纷繁之作为,而在于清静之无为。无为非无所作为,实乃顺自然之理,行不言之教。无为而治,非坐视不理,乃是洞察秋毫,以静制动,以柔克刚。

                    然则,何为有为?有为者,乃人之常情,世之常态。人处世间,岂能无所作为?然有为须有度,过犹不及。有为若扰乱了天地之序,违背了自然之道,则不足以治天下。修真明德者,深知此理,故修行之时,随炼随忘,随忘随炼。有为之法,乃修行之阶梯,非修行之羁绊。渐忘有为,至于一无所有,方得真道。

                  道之无为与有为,犹如阴阳之相生相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无为乃大道之本,有为乃大道之用。采药炼丹,呼吸吐纳,此皆有为之法。然有为须以无为为本,方能渐入佳境。有为之初,须借外力以助内修;有为之中,须内外相和,身心相应;有为之极,则忘其有为,归于无为。如此,则能量深入脏腑,脱胎换骨,生命体得以升华。

                昔人云:“大道至简。”此言不虚。大道之行,无需繁文缛节,无需巧言令色。只需顺应自然,无为而为,则天下自定。修真明德者,若能体悟此道,则修行之路,虽长而不远矣。

                  且看那山间隐士,身披布衣,手持青杖,行走于山水之间。他们不求名利,不问世事,只求心之清净,道之自然。每日里,或采药炼丹,或打坐修炼,或吟诗作画,或抚琴论道。看似平淡无奇,实则内含大道。他们深知,有为之法,乃修行之手段;无为之心,乃修行之根本。故能于有为中见无为,于无为中显有为。

                  又观那世间凡人,终日忙碌于名利之间,为了一己之私欲,不惜违背自然之道,扰乱天地之序。他们虽有所为,却未能明了有为与无为之真谛。故而,虽有所得,却终难长久;虽有所成,却难逃劫数。

                  故知,道之无为与有为,乃修行之要义。无为者,心之清净;有为者,行之手段。二者相辅相成,方能成就大道。修真明德者,若能依此而行,则修行之路,虽险而夷;生命之体,虽凡而圣。

                且看那天地之间,万物生长,皆顺自然之理。草木之生长,无需人为之力;日月之运行,无需外力之推。此乃大道之行也。人若能效法天地,顺应自然,则修行之路,自然通顺;生命之体,自然康健。

                  夫大道之行,不在乎一时之得失,不在乎一己之荣辱。在乎者,乃长久之计,乃万民之福。故修真明德者,须有长远之眼光,博大之胸怀。不为眼前之利所动,不为一时之欲所迷。方能于大道之中,行稳致远;于修行之路,渐入佳境。

                故知,道之无为与有为,乃人生之大道也。无为者,心之清净;有为者,行之手段。二者相辅相成,方能成就人生之大业。愿诸君皆能明了此道,于修行之路,勇猛精进;于人生之旅,自在逍遥。

                如是,则天下太平,万民安乐。大道之行,亦将无穷无尽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帛版第肆十柒篇拙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xluq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