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路牌,本是街巷的地理标识,指向,以方便人车的行走。
同时,路牌又会因道路的变化,或者时代的变迁而更新着内容。甚至,路牌所包含的典出、意义、口味也会跟着变化。比如,运城的解放路、人民路、红旗街、建设路等,当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新生的路牌称谓,很有那时的味道。不再是口语里的路家巷,姚家巷什么的。
三街两巷的小城市如此,大城市的街道巷牌同样也会打着时代的烙印,比如上海的南京路、福州路、无锡路等,大有"海纳百川"之口气。据说咱们的台湾岛也有类似广州街、长沙街、重庆路等叫法。当然是那时的不甘心,终于渐变成"怀旧"的意味了。曾经一些城市还有过"文革路"、"红卫路"、"反修路"等,街道成了"路线"的划分,当是那个特殊年代留下的痕迹了。北京城,皇城根儿,文史层厚重,讲究也大,只简单的什么路什么街已不足以指点城市的轮廓了,便更早就有了片区划分:海淀区、朝阳区、延庆区等,且按下不表。

再回来说咱的小城市。当一些曾经的老街巷被后来居上,繁华不再了,只好在原来的称呼前冠之以"老"。比如,曾经运城最热闹的西街,现在变成了"老西街","富人区"的东街,改成了"老东街"。仿佛真的就老了,人老珠黄了。尴尬不,听起来像礼貌的客套活。
如今,小城市也有今非昔比之发展,旧貌换新颜之变化。所以一些新开发的街道一天天延伸着城市的肢体,壮大着城市的躯干。那天朋友的父亲仙逝,说是在老家"芦子沟"发落。芦子沟在"哪达"?只好动用导航,近在眼前了才顿悟:哪有什么"沟"啊,已是高楼林立了,比我住的小区还宏阔绰绰。真是日新月异的变化呀,三日不见,当刮目相"认"么。

又记起前些年新修的"韩信路"、"魏风街"、"涑水街"等。琢磨着是韩信当年打仗的地方么?有可能。那魏风呢,是"坎坎伐檀兮"的魏风,还是北魏造佛运动的风刮过的地域?可惜,怎不也给弄个"运"岗石窟呢。石头?有呀!咱们有"条山街"呢。涑水街?倒是有些历史记录的,鸣條岗、涑水河,该是有中华祖先活动的区域呀!也可惜,今日所闻者,岗不见岗,河不见水,更像是一首歌瑶。空留几座旱桥,支撑着悠长的季节河之名分。
周西路?当不是西周吧。不禁哑然,能想起西周就是眼前"周西"的最大意义了。形意路呢?就更无解了,总不能说是形意拳的出处吧。
还有太乙,风陵,棋盘又是什么文化基因。

就想起那次去永济,路过一个叫"开元"的小区,同路的朋友尬笑道:看我们永济人口气大么。言外之意,没准哪天弄出个半"唐"主义都是有可能的。
如今抢名人抢文化成"疯"似病,丁点瓜葛哪怕是捕风捉影,杯弓蛇影都要抢一把。有的连历史的著名"汉奸"都去抢,真要笑掉大牙呢。
有学者说:文化是很奢侈的东西。岂能一抢了之,胜之不武,才是武德呢。

看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之尴尬,不仅限于爱情桥段,还可能出没于人史地理的嬗变。
有时,漫步在自己的城市,除了亲切还可能生些惊异。有句老话: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今当再补上一句:三月新开路,二年水泥城。
怕是大脑的记忆跟不上日新月异的变化呢,非芯片不能搞定。
路牌都在变迁,人心岂能如如不动。不过人生的指向终是铁定的。别无选择了,就安步当车,且行且珍惜吧,不要把人生之路走得太过沉重,就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