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青春的烦恼,宜疏不宜堵
———一次母女间的谈话所引发的关于女孩养育的思考
上周末晚上,13岁的女儿给我发来一条短信:“我的室友与我们班的那个混血在一起了”。“在一起?成为男女朋友啦?”
忍住内心的好奇与一些担忧,我一边回复她的短信,一边想着:“什么叫在一起?那应该不是我们大人理解的那种‘在一起’的意思吧”。果不其然,还真不是我所想象的那种在一起,他们所谓的在一起就是比一般朋友要走得近一些,互相之间也有更多一点的话题。
其实这样的对话以前经历过多次,只不过都是以我们之间的不理解不信任而告终。这一次在庆幸完美的避开一场母女间争论的同时,我开始回忆起女儿自六年级开始的变化。那一年她进入青春发育期,从身高到身体一下子有了显著的变化,也不再是整天喋喋不休围着我转的那个小姑娘了,更多的时候是喜欢一个人在自己的房间里。开始,换种方式来与她沟通了。
经历了这次的对话,我更深深感触到,在和女儿的沟通中如果一不小心,相互观念上的差异以及彼此表达上的差异都有可能会带来沟通理解上的偏差,甚至险嶂丛丛。所幸的是,我在对待早恋这个话题上不是那种那种谈性色变的妈妈,也不是在没有了解事情的原委,深入走进孩子内心前就噼里啪啦的一顿责怪批评的妈妈。所以我们之间的沟通还算通畅,她也愿意与我分享她身边的事情以及她的择友观。
现在想想,如果说青春期像一股汹涌的洪水,那作为父母的我愿成为那个治水的“大禹”。以宜疏不宜堵的方式温柔的对待它,直至慢慢的平息,顺势融入大江大海。
1.用理解疏通信任的障碍
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最大痛苦来源于缺爱,缺少共情的爱。孩子的内心很难被父母真正理解和感受,内心难以得到满足。长期以往,孩子很容易向外寻求肯定与爱。
女儿读六年级时的一个周末,我在她房间打扫卫生,抬头间瞥到了她的手机静静的房子床头柜上,突然间有了一股翻看她手机的冲动。
“没事,她现在去上课去了,不让她知道就行,再说我是她妈,我不看谁看?”
“女儿已经长大了,也该有自己的小秘密了,这样还是不好吧。”
我的内心开始挣扎,最后由于妈妈的天然使性,我按压住这些内心的小挣扎,在她手机里寻找起了一些蛛丝马迹。果然,一个酷酷的运动图像引起了我的注意。两个人几乎每天都要聊天,状态也是和好、吵架,又和好的循环着,内容上除了彼此问好,聊聊学习,比赛,获奖等等,还有孩子们之间的小八卦,今天张三喜欢谁呀,明天又是李四暗恋谁,一大堆青春期的话题。
看到这些后,我忍住了质问的冲动,因为我想先打听清楚后再考虑下一步。后来经过同学以及同学父母等多方打听,才意识到事情可能真不是我想象的那样。两人因为都喜欢打羽毛球,而且英语都很好,学校组织的活动也常一起参加,甚至还会互相暗自较劲,所以会走得很近。
虽说是舒了口气,但这还是给了我一个提醒,此时青春期的女儿已经长大,有了自己的审美与交友标准,这可正是我对其进行引导的好时机,同时我也应该转换一种表达爱的方式了,以前的那种爱虽然有嘘寒问暖,虽然有事无巨细的妥帖安排,但那是一种心灵上得不到满足的爱,更得不到双方共情的爱。于是,这之后,我有意无意的在饭桌上半开玩笑的谈起我们班的学生喜欢谁呀,谁传了一张小纸条给谁呀;有时还不忘调侃下身边的老爸,回忆一下我们两人的过往,言谈中尽显对青春期烦恼的接受与理解。因为我希望的是借助吃饭这样一个轻松的氛围来表达对于这类敏感话题的观念:每个人都会有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这美好当然也包括那种令人悸动的美好,这都是很正常的事情,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如何正确的面对它,如何积极的利用它。慢慢的,这样的话题在我们家成为了一种很自然的聊天后,女儿也开始对我吐露了她的心声,经常与我说起班上的同学或是好友喜欢上了谁,也开始说说自己以后的交友标准与恋爱观了。
现在想想,如果当时的我不顾事情原委的一顿劈头盖脸的责骂,威胁式的阻止,会怎么样?我想她可能会更加沉默,把内心封闭起来,不准我们越池半步;而我也可能已经把她推向了外面,同时滋生了她向外求爱的念头。其实就像一个整天在家埋冤自己丈夫的妻子一样,每一次的抱怨就是一次把丈夫推向门外世界的机会,就是一次增加了他们在外寻找安慰的筹码。其实孩子也一样,在家感受不到理解,体会不到信任,那他们也会去外面寻求理解,寻求爱。在明白了这个道理后,我全身一惊,如果说以前给予女儿的爱是一种偏执的爱,那现在的爱里藏着一份理解与包容,一份信任。那种信任会有很强大的力量,它会让我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保持平静,远远的在后面看着她,不会慌不会怕,因为我理解她,因为我信任她。
2.用欣赏疏明自我认识观与价值感
澳大利亚著名教育学家史蒂夫.比达尔夫曾在《养育女孩》中说到,“建立明确的自我认知,是你能给予女儿的最好的保护。这意味着孩子懂得肯定和欣赏自己的价值,无论自己的外貌、能力或者表现如何。如果女儿觉得自己是重要的、有价值的,她就会懂得捍卫自己的身体、权利和尊严。”
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2019年发生的北大女生包丽自杀事件,故事的男女主人公都是名校学生,都是北大学生会成员。按理说这样的组合应该是让人羡慕的,然而令人艳羡的背后总有一些不能见之于阳光下的阴影。男主一表人才,才华横溢,但生性有很强的控制欲,处处对其女友进行精神控制与精神虐待、打压,绝对的男权与忠诚为中心。在他们两人的相处期间,男主不仅对女主进行各种言语上的人格贬低,还为各种无理由的事情让女主跪地忏悔谢罪,拍裸照,怀孕后流产保留病历,做绝育手术等等,堂而皇之的声称这些都是爱的证据。女主也有过放弃,但一次次的被男主设计的欺骗而心软,逐渐的女主在这样的打压否定的恋爱环境中逐渐接受了男主赋予女主自身的价值观,觉得“自己就是垃圾,就是一切不好的源头”,所谓是彻底的洗脑,那后果也就自然不值得惊讶了。
我想大凡作为养育女孩的妈妈,在当年都会因为这样的一条新闻而感到后怕。女主可能从小就没有意识到过自己作为家庭、学校以及社会里的一员的不可替代性,而男主明显就是抓住了心理学上所说人的自我信念之一:“我是无价值的”来折磨打压女主,让其觉得自己生来就是很邪恶很不道德,是对社会没有用的,是社会的垃圾,甚至不配活着,以此达到精神奴役的目的。
想想自己的孩子小时候那天真无邪的眼神,那无时无刻每天十几遍的不厌其烦的叫着“妈妈”时无限依恋的样子,长大后时无论也不舍得其在外受到这样的欺凌。所以作为社会弱势群体,女孩的养育多少会让我这个妈妈牵肠挂肚,也会在女儿的养育方面有更多的思考。所以,在女儿的成长期我尽力做到以欣赏的态度来帮助她正面认识自己,用欣赏的眼光去鼓励她,同时帮助她树立一种积极的自我意识,即我就是我,独一无二的我。
记得一次,学校的足球比赛,因为体力与耐力的问题,她作为了替补队员坐在场边。知女莫如母,看到她与队友们欢呼与雀跃之后孤单的退出场地时,我读出了她内心其实时是很孤独的,也许或多说少还会有一丝的自我否定。想到此,我决定先让她冷静下来好好思考,等到那一次周末她回家,我们俩进行了长聊。我想利用这一次她作为替补的机会,让她明白人生不是每一时刻都会有处于主场中心位的机会,即使有了这个机会也并不是每一次都能让自己闪闪发光。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有能看到潜藏在闪光背后隐隐的发亮点,这些发亮点就是不为自己所察觉到的价值。因为每个人的不同,所以造就了无可替代性,同时也成就了多样的世界。“我就是我,我是有自己的价值的”,那些价值尽管大小不一,尽管场合有别,但那些都是你对这个社会对价值所在,并且还会在以后会有如星星之火的燎原之势,而且它们一直都存在你的身上,只不过需要我们去发现它,点亮它。
3.用启发疏清底线意识
从小到大,我常听到我爸说,“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也不知道当时他为什么要说这样的话,感觉自己都好好的呀!直到今天在做了妈妈后,才深刻的明白背后承载了多少爱的分量。而在20多年后的今天,在这个日益复杂的社会,我想我可以用它来作为对女儿的底线意识教育。
想起小时候经常给女儿买点关于身体类的绘本,都是一些关于认识自己的身体,认识男孩子与女孩子的区别,后来稍大一些就是关于女孩子如何保护自己。
如果说绘本故事在女儿心里埋下了一颗爱护自己、珍惜自己的种子,那么今天的这句话就是它其后的生根发芽,是让女儿能清晰的明白,在任何时候,女孩子都要有一种底线意识,身体是自己的最后一道防线,珍贵它,保护它,既不可以把其作为自己情绪崩溃时的发泄口,更不能成为任由别人掌控的工具,任何时候都要守住它,维护自己最根本的底线,才能有自己的尊严。
青春的烦恼,有时候会像一头猛兽突然出现在父母们的面前,而作为父母的我们也许还回不过神来之时它又已经向前跑去了;有时它又像一只温顺的宠物狗,绵绵长长的依恋着你,让作为父母的我们踹不过气来。我想,无论是那些错过了的烦恼还是让我们踹不过气来的烦恼,我们都应珍惜它,让其成为我们打开孩子内心走进孩子内心的一把钥匙。拿上这把钥匙,它会疏通彼此间信任的障碍,它会疏清孩子的自我认识观与价值观,它也会疏明孩子的底线意识。有了这把钥匙,在一个个的危机面前我们将勇往直前,变危机为新机,将与孩子一起坦然的面对,丛容的走过。
那些青春的烦恼,还真宜疏不宜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