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年间,洛阳老君山,因为相传道家创始人老子曾在此山归隐修炼,故而得名。
在它的东部,有一片桃林,它的主人就是个老道,带着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徒弟。春季桃花开了,便有人来赏花踏青,路过休息,喝点香茗茶水,吃点桃花点心,临走留下些银钱。秋季桃子熟了,师徒二人挑着胆子,走上二三十里路,到集市上卖掉,换银子。只此两季的收入,就已经够这师徒一年的用度了。
平常无事,师父便传授五雷天罡正法,符咒法术,一些简单的道家法门。徒弟聪明异常,一教就会。师父高兴,给了他一本《万法归宗》,告诉他只要熟读背诵了解要义,一般的小妖小怪都能够降服。
没过两年,小徒弟尽得师父真传。老道士也是想要历练历练徒儿,便让他独自一人下山,去往江西龙虎山上清观,找清虚道人,把一件道家之物奉上。
小道士本不愿意离开师父,舍不得桃林。可又一想,此去山高路远,必定大开眼界。再说师命难违,还是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师父,一人南下,奔江西龙虎山而去。
这一日,小道士看看天色将晚,附近有三五家炊烟袅袅,正好借宿,待明日赶路。
开门的是个老人家,听说他要借宿,先是一愣,然后摇摇头,还是把小道士让进了屋内。乡野人家,粗茶淡饭,好在小道士过惯了寡淡生活。老人家腾出了一间房子,让小道士住下,临出门叮嘱道:“小师傅,到了半夜,无论听到什么动静,切莫惊慌,一两个时辰过去,自然安静了。”
小道士听了比较纳闷,想必老人家有什么难言之隐。于是追问,老人家实在推脱不过,就把这里每日夜间闹妖之事说给了他。小道士一下子精神起来,拉住老人家,仔细盘问,心中便有了底。
“老人家,我乃学道之人,跟师父学艺四年半了,捉妖正是我道家之本能,今晚我就会会这个妖孽。看我如何收了这个妖怪,还老人家一片祥和。”
“呀!若是如此,老汉先行谢过。只是我等也没有见过这妖孽,它只是每夜前来,折腾一两个时辰就走了,人畜并没有受到伤害,长时间的闹腾,就是苦不堪言啊!多谢小师父。”
“好说!好说!无量寿佛!既受老人家恩泽,又是吃又是住,自当为老人家分忧解难。刚才听了老人家的讲述,大概也明白了七八分,看晚上小道收了这个妖孽。”
到了午夜子时,果然一股阴风,跟着就听到屋里有了动静,还好似有脚步声走来走去,可就是什么也看不见。小道士既不设坛,也不做法。拿出一支小小桃木剑,咬破指尖,涂在了桃木剑上。念动咒语,还没等他发剑,只听见一片慌乱的叫声,屋里瞬间变得安静了。
小道士发足狂奔,从屋里追到了院子,哪有什么妖怪。道人开天眼,妖怪就出现。可小道士还是看不见妖怪在哪里,估计是惊了这妖怪,早就遁形了。
没有捉住妖怪,小道士并不气馁。只是对老汉说再住一晚,一定要将这害人的玩意儿捉住。感激的老人家一家人都过来致谢,又是好菜、好饭,又是香茶,只怕怠慢了小道士。
第二天夜晚子时一到,如出一辙,远处传来脚步声,这次比昨天晚上的脚步声还要杂乱,似乎有一群人走了过来。这回小道士再也不敢打草惊蛇了,一直静静地等待机会。他要等到最佳的时机,不出手便罢,一旦出手,就一定要成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