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在坐公交车的时候听到两个人在谈论拆迁安置小区,“脏乱差”是他们对小区环境的共识,“农村人素质低”被认为是最直接的原因,甚至有一人表示“不愿意去那边”。
作为一个居住在拆迁安置小区的居民,当听到上述这番言论,无疑内心是崩溃与愤慨的。不可置否,拆迁安置小区确实存在很多问题,譬如说居住人群复杂、物业管理水平差、高空抛物现象严重、公共设施损坏严重等等。特别是当看到有的小区电梯多次被损坏,物业因难以管理而放任不管时,更多的是一种无奈。回想当初第一次住进小区,心情是激动而兴奋的,一种住进新房的欣喜,但当环顾四周商品房小区,却有一种住在贫民窟的自卑感。
其实,当一提到“拆迁”自然联想到的就是“强拆、上访、拆二代、一夜暴富”这一类字眼,总是与鄙视、暴力分不开;一提到“农民”除了淳朴,还有素质低、没文化、小农意识,按费孝通的说法是“乡下人土气”。似乎对于城里人而言,拆迁安置小区是可以与脏乱差划上等号的,已经形成了一种“刻板印象”。
拆迁安置,对于农民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他们摆脱了土地的束缚,收入和工作机会增加了,社会保障水平也提高了,特别是来到城里后,接受的信息更加丰富、子女也可以接受更好的教育;另一方面,生活的成本和风险也增加了,如婚姻的破裂、家庭的解体等等,还面临着文化水平低、工作技能缺乏的困境,以及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的转变。有时候是习惯造就了不文明,习惯了农村的那一套规则,但这一套规则在城市却不再适用。
农民上楼后即面临着市民化的问题,面临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明素质、社会权益的变化。新型城镇化要求以人为核心,更加注重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加注重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如何破解城里人的刻板印象,真正让人们愿意去那里,真正让农民生活的有品质,我们还需要多久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