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小时候,
每逢寒暑假都会和小伙伴们一起…
守在黑白电视机前,
等《西游记》;
常常梦想自己,
也能飞天遁地,
拥有斩妖除魔匡扶正义的力量,
做一个大英雄!
慢慢的,
我们的英雄梦渐行渐远,
我们的小伙伴各奔东西,
而这次六小龄童上春晚事件,
让我们再次想起“儿时的梦”,
勾起了童年的回忆…
这是一条情怀与理性的分割线
因六小龄童春晚节目被毙在网上掀起了一阵热潮。这里,我们首先要谈到的是六小龄童美猴王广告和上春晚事件的时间顺序,这是理清思路的关键之关键。不是先出的六小龄童上春晚这个事儿,再有的百事可乐广告,而是先有的广告,再有这个事件。
早在一月月初,六小龄童给百事可乐做的广告就已经出来了。当时我看完就觉得很感动,就预感到这个广告会火,但是,真的没想到会在后期火得如此一塌糊涂。“把乐带回家”是百事可乐每年的新年广告,至今已经持续5年,但是这一次这个广告所用的力度比之前的任何广告都要大。
六小龄童为什么会接拍呢?一是百事可乐需要讲一下后期的操作,来打消六小龄童的疑虑。二,自然是金钱。老艺术家也是人,也需要一笔养老费,好安度晚年(没有任何贬低六小龄童老师的意思,相反是替中国老艺术家们悲哀,他们的盛名其实并没有给他们带来相应的经济收益)。于是六小龄童打消了顾虑,把自己压箱底的东西都拿出来,把故事给了百事可乐。
那么,百事究竟用了什么故事来说服六小龄童?这也是关键。即使不是这个圈里的人也知道,高成本制作的广告片,自然要配备高成本、大力度的营销推广,营销推广里有一招,是高手们才敢用的、才用的好的,“事件营销”。
在广告片出来之后的半个多月,好戏开始紧锣密鼓地上演。首先是由一个意见领袖,用锋利而带有情感煽动性的语言,把百事的人情和央视的冷漠做了一个对比,引起网民的关注。随后是六小龄童老师,虽然老师已经快年近60了,但还是能熟练的使用新浪微博,并在微博上发布了自己的化妆彩排照,说明了编排的节目上不了春晚,只能在央视戏曲频道春晚跟大家见面,随后微博上一通转发,事件进一步扩散。
再次,微博上开始广泛议论,各路声讨央视的兵马纷纷杀来,随后逐步扩散到微信,继而在移动端形成了广泛影响。最后各路娱乐媒体跟进,各大门户网站以新闻形式跟进。经过传播层层升级的演变,最终成为网民声讨狂潮,而央视无形中就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行家一出手,就知道有没有。移花接木、指桑骂槐,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这样一来,舆论的矛头都被因势利导,到了“上春晚”这件事情上,帮百事做广告,反而成为了百事有情怀的明证,而不再是舆论的靶子。
所以说来说去,这就是一次很经典的营销商战,外行看热闹的,谁都被调动起来了,内行看门道的,笑而不语,很多人不愿意出来挨义愤填膺的群众们的骂。
圈内的人都知道,即使再精良的制作,也需要营销的配合,而营销自然有营销的玩法。那些熟谙心理学的营销高手们把你的情绪调动起来,让你参与进来,其目的只是让我们增加对他们品牌的好感度,只是让我们做一次免费的推广。(来源: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