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亏是福”是妈妈常常对我说起的话。
记得前段时间北大校长林建华在毕业典礼上的致辞,他回想起自己小时候母亲常说的一句话——“吃亏就是占便宜”,以亲身经历的两件事说明其中的道理,立足个人修养修为的层面,教导毕业生们“始终保持健康平和心态”“按制度和规矩做人做事”“在任何环境中都能够坚守价值判断、守住底线”,同时从改善社会环境层面,认为“从根本上改善社会环境,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不懈坚守和坦然淡定”,可谓是重点突出而又滴水不漏。
谁都不想吃亏、谁也不愿意吃亏,这是人之常情,但是人生几十年、历事百千万,不可能完全避免吃亏的事情。现实中,有人认可,“吃亏是福”属于无奈境况中的认宰和自我安慰,有人认为“吃亏是福”属于息事避祸心理下的忍让和自我排解,有人说“吃亏是福”是劝解吃亏之后无力扳本的人。这些看似明理,实则都非心甘情愿。所以,不想归不想,不愿归不愿,真遇到吃亏的事,还是应该区别情况区分对待,吃小亏则摆事实,讲道理、发扬些风格,吃大亏则查政策找规定、乃至诉讼法庭,相信没有解决不了的事情。其实,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和剖析自己不愿吃亏、不能吃亏、绝不吃亏的心理因素和利益考量,找准了原因,明辨了危害,才能疗人,疗己。
——锱铢必较的“领地”心理,一些人的自我意识和利益观念比较强烈,“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即便是自己当时不在睡,即便他人没地方睡,只是临时睡了一会,也不肯与人方便。此类“吃亏”并不是真正的吃亏,而是能不能让他人尤其是有特殊需要的人占那么点“便宜”的问题。如果利人但不损己,这“亏”是应该吃的。二十八画生不由想起“六尺巷”的故事。当其时,张英如果不举例循理劝说老家的人让出被吴家占了的三尺地,相反甚至或明或暗地支持,今天想象不出张英的官声会受到多大影响,但是可以断定的是,桐城绝对不会有“六尺巷”。
——“和尚动得,我动不得”的攀比心理。阿Q是鲁迅笔下的一个文学形象,但阿Q的这种心理是现实中某些人所共有的,他们不习惯与好人比好,却喜欢与不好的人比不好。在他们心目中,别人占到了便宜而自己没有占到便宜就是自己吃了亏,别人能占到的便宜,凭哪条我不能占?如果我不能占,那那个人也不能占,否则于己就是不公平——披着一袭“公平”的罩衫,藏着一个决不能吃亏的小我。此类“吃亏”也不是真的吃了亏,而是因为他人占了不该占的便宜而心里不平衡。待看到他人因违规犯法而受到法规的惩罚,大概才会庆幸自己当时的“吃亏”。
——个人欲求未满足的失落心理。一些人自恃清高,或者的确有相当的本事、也做出了很大的成绩,但处理不好付出与获得的关系。他们认为凭自己的能力、付出、贡献应该得到更多,如果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就认为自己“吃亏”了。怀有这种心态的人,可能忍气吞声,可能牢骚满腹,可能怒气冲天,可能消极怠工,甚至可能冒天下之大不韪。此类的“亏”属于私欲膨胀甚或欲壑难填,宋代文学家苏东坡对待利益的看法“苟能据为己有,虽一毫而不弃”。
关于“吃亏就是占便宜”,林校长在致辞中声明“不是说为了占便宜而去吃亏,也不是说吃了亏就一定能占便宜”,我们每一个人不可以抱着占便宜的心态而故意吃亏——这有“设套”“做局”之嫌。关于“吃亏是福”,二十八画生以为“吃亏”了未必就是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福”,而是静心以修身、洁身以避祸,即有益于身心健康,又有利于人际和谐——既是自己的福,也是大家的福。
当一个负责任的声音呼唤个体自觉时,免不了有另外的声音说大环境不好;当一个负责任的声音呼唤优化环境时,免不了有另外的声音说素质不高。这些声音,说的总是那么正确,说的只能别人点头称是,但是有时那么空洞,无益无助于澄清人们模糊的认识、促进解决实际问题。对此,有责任感和公德心的人不应该这样做。
借鉴
此二十八画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