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反脆弱】否定法

【反脆弱】否定法

作者: 拼搏奋斗_87ec | 来源:发表于2022-10-29 23:05 被阅读0次

    世界上有很多东西都没有名称,无法直接描述,无法用人类的语言捕捉,或用我们狭隘 的思想理念来理解,但我们知道它们。

    比如说反脆弱,曾经没有这个词汇,现在大家都知道了,对吧。但是我们原来就有感觉,那个脆弱的反面是什么呢?没有一个明确的词汇,几乎我们身边所有重要的东西都很难用语言来形容——事实上,越强大的事物,越是难以用语言进行描述。

    如果我们不能准确地表达某个事物,我们至少可以描述它不是什么——这是一种间接而非直接的表达。


    “否定法”所关注的就是无法直接用语言描述的事物,最初正是为了避免直接描述而衍生出了否定法,我们大家都知道,否定法又叫淘汰法,可以让你快速锁定事物的本质。

    由此,读者可能认识到杠铃模式背后的逻辑。这个逻辑告诉我们,有必要先清楚脆弱性。所以,人们是通过相互否定的方法去获得成功的,这就是进化过程的选择。

    下棋高手通常通过不输棋而取胜;人们通过避免破产而致富(尤其是当别人破产时);

    宗教大多制定了许多禁忌;生活的经验主要是关于我们应该避开什么事。由于采取了一小部分措施,你便能够降低个人发生意外的大部分风险。大家说是不是,这个道理说的特别清楚 。

    在大多数充满高度随机性的情况下,人们无法真正判断一个成功的人是否确实有能力, 或者一个有能力的人是否能够成功,大家想想这个是什么意思,改革开放,很多人下海,那很多人看似成功了。比方说这个房子,最早的时候,有些是凭运气,他赚了很多钱,那这些人是否真的要逃避呢,并不一定。

    此时我们很容易被随机性所欺骗,但我们几乎总是能够预测到相反的情况,即一个完全没有能力的人终将失败。

    想成功先去成长自己能力,完全没有能力的人,肯定会失败。但是成功的人有些特例,他没有本事有运气,你要判断,这个人是靠运气还是靠能力成功的,如果你想靠运气成功,那是徒劳,谈到知识时,上述规律同样适用。

    对知识最大——最有力的——贡献在于消除我们认为错误的东西,即采用减法认识论。

    有的人,读了很多书,学了很多知识,依然改变的少,那是什么问题呢?那就是说,你不能光给自己添知识,而是要把那个错误的东西给他给它减掉,你不能还保留它,对吗?

    比如说,我带大家看了这么多书,每本书里都用感恩,爱。你会看到一些在这里共读书籍的人,有人他就不敢,比如,他挂上了书,他是卖给别人的,这样的人,问题就很严重。他学多少知识也没有用,因为他不知道什么是爱,什么是感恩。

    在生活中,我们通过拒绝受骗来提高反脆弱性。

    我主张的认识论的核心宗旨如下:我们知道错误的事情远多于知道正确的事情,或者就脆弱/强韧的分类来说,负向知识(什么是错的,什么不起作用)在错误面前比正向知识(什么是正确的,什么起作用)更强韧。

    鉴于我们今天所知的知识可能被证实是错误的,但是我们今天认识到是错误的知识则不可能变得正确,至少不那么容易,因此,我们通过减法获得的知识远远比通过加法获得的知识多。

    你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把你那些错误的东西减少,那么比你不断增加新的知识要 多。你说,我知道,但我不敢,那问题就严重了,一般情况下失败比成功能带来更多的信息。这就是为什么作者说反向知识更强韧。

    如果让一个无能的外科医生给大脑动手术,那么你可以很有把握地预测,这将造成严重的伤害,甚至病人的死亡。这个医生是能力特别好,你不知道。那如果是能力特别差

    的,你肯定知道这个人做手术一定有问题。那其他人做手术有没有问题,不知道。

    在政治领域,一个好的体制就是有助于社会淘汰坏人的体制,它不必考虑做什么事或者

    由谁执政。因为一个坏人造成的伤害可能大于一群好人集体所做出的努力。

    为什么要有法律啊,让大家都变好不就可以了吗?让大家都变好使我们要求做的,但是

    如果没有制裁的措施,一只苍蝇坏一锅汤,这个道理大家都知道吧。

    如我们预期的那样,通过负向知识获取成功是古典智慧的一部分。

    对阿拉伯学者兼宗教领袖阿里·本·阿比–塔利卜来说,与一个无知的人保持距离相当于与一个聪明的人为伍。

    所以要远离无知的人,你想成功,远离无知的人,相当于靠拢聪明的人。这个道理清晰了吧。比如说我家阿姨,像聪明人靠拢,想成功,有很多无知的人,这个无知的人给你起什么作用,其实我们都特别清楚,一个聪明的人告诉你,那个时间处在什么样的趋势下,你要跟上趋势,会有多少收入,无知的人告诉你,认识错了,也证明他无知,他才不知道对吗。可你很容易受他人影响,所以你会错失很多机会,大家理解吧,所以要远离无知者。

    不了解则带来脆弱性和投机性,但不必因此而害怕,你要设法确保自己在错误的情况下也不会受到伤害。

    比如说我们做什么资金盘,庞氏骗局。很多人都了解这个是违法的,什么是错的,还是 去做,结果大家清楚吧,不管这个事情让你赚多少,一旦发生这个不好的结果,就是灭顶之灾。

    了解什么是错的会给你带来强韧性,你会知道怎么错了,所以不能光想这个事情,能赚钱,这个事情怎么怎么样,光想些好的,所以我们为什么要用否定法,你要否定他,这里面不好的,什么不好的,违法的,这一条就要你的命,大家说对不对?

    所以很多人,不去考虑这一点,那他能得到什么,这里面最危险的事情不去考虑,就这个意思,大家明白了吧。

    我意识到,“少即是多”启发法在两个方面与我的发现不谋而合,其一是极端效应。

    在有些领域,罕见的事件(我再重复一次,它们或好或坏)起到了不成比例的重要作用,但我们却往往会忽视它,因此,关注如何利用或避免发生此类罕见事件将大大地改变我们的风险值。如果只需担心“黑天鹅”风险的话,生活要轻松很多,我们进行分析。

    比如电动车风险相当大,就告诉家人,不要骑电动车,你骑一下就省很多事,你不能说,很多人都没有出事,但出事就麻烦了,都挺可怕,是不是? 我们公司好几个同事因 为电动车出事了,都挺可怕,因为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要求分析,它是一个风险非常大的一件事情,所以,你只需要关心这个风险,那答案就是不骑那就避免了风险。

    昨天我讲完还有人来问我,说:我没有理解为什么骑共享单车比这更安全,因为你骑自行车会很小心,但电动车你发现他们老想把自己变成摩托车,他们会转来转去的,甚至还偶尔跑到机动车道穿行,在行车道上,大家会看到电动车相互抢道很容易。

    “少即是多”已被证明是相当容易发现和应用的,在错误和变化面前具有“强韧性”。

    也许大部分问题都不可能有一个容易识别的原因,但往往会有一个简单的解决方案(不是所有问题,这已经够好了),这样的解决办法是可以立即识别的,有时直接就能看出,而不用复杂的分析与十分脆弱、容易出错、追根溯源的复杂办法。

    有些人还知道80/20法则,该理念是基于维尔弗雷多·帕累托在一个世纪前的发现并推导 出来的,即在意大利有20%的人拥有80%的土地,或者说,80%的土地为20%的人所掌握。

    而在这20%的人中,20%(即总样本人口的4%)又拥有其中约80%的土地(即总样本土地的64%)。

    最后,我们看到,不到1%的人口拥有样本土地总量的约50%。这就描述了赢家通吃的极端斯坦效应。这些效应非常普遍,存在于从财富分配到每个作者的图书销量。

    很少有人知道,我们在许多事情上正逐渐从80/20变成更为不均衡的99/1,也就是99%的互联网流量都是不到1%的网站创造的,在我们国家看到的更明显。99%的图书销量是不到1%的作者贡献的……我就不再举更多例子给你添堵了。

    你觉得你怎么进入这1%呢,当今几乎所有东西都有赢家通吃的效应,所以互联网诞生以后,这个问题变得更严重了,赢家通吃,你到处都能看到它的身影,他们啥都做是不是。

    在阿里巴巴和腾讯,是不是到处都是他的事情,修个车,跟他们有关,去超市买个东西,跟他们有关,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在盒马买东西,盒马是阿里巴巴的,所以大家想一想,赢家通吃,2080法则一直都在说,这个变成3070反而现在打破那他更糟糕了,是不是变成了99/1,当今几乎所有东西都有赢家通吃的效应,包括伤害和收益的来源。

    对系统进行1%的改善可以降低99%的脆弱性(或增加反脆弱性),只需几个步骤,很少的几个步骤,并往往以较低的成本,就能使事情变得更好、更安全。

    例如,少数无家可归的人会耗费国家财政中相当大的一部分,这让我们很容易看出从什么地方着手可以节省开支

    公司中的少数员工会导致最多的问题,败坏整体风气,或者说,公司的大多数问题是少 数员工导致的,因此辞退这些员工是很好的解决方案。少数客户为公司带来了大部分的收入。

    对我的诽谤中有95%都来自于3个固执的人,当涉及医疗保健时,伊齐基尔·伊曼纽尔指出,1/2的患者花费了不到3%的医疗费用,而10%的重患者却花费了总医疗费用的64%,正如俗语中所说,只要倒出你鞋子里的小石子就可以了。

    在一些领域,比如房地产领域,问题和解决方法被简明扼要地归纳为一个启发法,或者说一个经验法则,即寻找3个最重要的特征:“选址,选址,还是选址”——其他的问题 被认为无足轻重。这句话当然不太正确或者说并不总是正确,但它显示出了我们需要关注的核心问题,其他方面并不起主导作用。

    如果你选错了,你方向错了,当我们个人买房也涉及到一个选址,你买哪里的,这性质完全不一样。

    然而,人们却认为自己需要更多的数据来“解决问题”。我曾经在美国国会公开反对一个为危机预测项目融资的议案。

    相关人员无视一个矛盾的现实,即我们从未有过比现在更多的数据,但我们的预测能力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弱。

    更多的数据——如过马路时注意周围人眼睛的颜色——可能会让你无视路上的大货车。

    当你过马路时,你应该去掉数据,把注意力从其他任何东西转移到最根本的威胁上。所以,人们得忽略多少东西,才能让自己有效的行动呢,我们平时想的特别多的人就会影响到行动力,那某情,其实大家想一想,你说我不想传染,那根本的问题是什么,提高免疫力。

    很多人他总想,啊呀,我不出去了吧,就是核心问题不去考虑,虽然我哪儿都敢去,当然我们并不是一定要去,为什么,因为努力提升免疫力,比如血管spa,五行排毒,咖啡灌肠,然后吃营养素,健身,这些事你去做才是关键,大家通过这个作者说的这个明 白了吧。

    法国散文家和诗人保罗·瓦莱里曾经问爱因斯坦,他是否会拿着一个笔记本,随时记下自 己的想法。“我从来没有想法。”爱因斯坦回答道(但其实他只是没有无足轻重的想 法)。

    因此,让我们记住这个规律:如果某人的简历很长,我会直接忽略他,因为这个是不太 可能的,对别人有的一大串职务,他那个自我介绍少,你像招聘的时候,就像当初明月 到外企的时候,我就在猎头公司看了一下别人的简历,都写的很厚,我说,OK,我们获 胜,我帮她写了这个简历,半页纸,结果她胜出,为什么人家会这样,事后就知道了,

    人家这个加拿大的财务主编,他招聘的思想就是,你这么多的工作经历是真的吗?而且 你要有这么多的工作经历,说明你是一个不忠诚的人,所以大家清楚了吧。

    在一次会议上,朋友邀请我与一位成就卓著、炙手可热的人共进午餐,他的简历显 示“他几乎做完了别人两三辈子才能做完的事情”;我选择婉拒,宁可与学员和舞台工程 师同坐一桌。同样的,当有人告诉我,一个人写了300篇学术论文,获得了22个荣誉博 士学位,却没有任何一项值得称道的贡献或个人观念时,那么我会对这种人避之不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反脆弱】否定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xvct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