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7年以来,结构性存款作为保本理财和协议存款的替代方式发展迅速。截至今年1月末,中资全国性银行结构性存款(含个人、单位)存量规模重回10万亿元以上,达到10.79万亿元。
如此大规模的结构性存款,想必其中也有您的贡献。而这些通过不同银行发行的,明目众多的结构性存款之中竟然还有“假货”。当然这个假货要加引号,这是业内人士对结构性存款用“真结构”和“假结构”进行粗略分类的说法。那么,“假结构性存款”究竟假在哪儿?它究竟是什么?会有哪些问题呢?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要从2019年10月开始讲起。
2019年10月18日,关于结构性存款监管的纲领性文件《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结构性存款业务的通知》发布,标志着国家对结构性存款监管的开启。
时间回溯到2017年,当时金融监管政策频繁出台,同业业务、非标受控,银行间派生存款减少。同时,互联网金融、P2P、货币基金、互联网理财、各种宝宝等业务的迅速发展也加速了银行存款的流失。
资管新规明确禁刚性兑付和资本池的运作,这意味着大量以保本理财合同面下降的临压力。但是客户对保本产品的需求仍然强劲,因此许多银行就通过发行结构性存款来留住客户,增加存款业务。
而这些众多的结构性存款之中,按照2019年这个规范化文件的定义,就有很多不能被归类于严格意义上的结构性存款,所以也就被称为“假结构性存款”。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介绍过,真正的结构性存款包含两部分,一部分是本金属于纯粹的银行存款,一部分是利息,以及用利息去投资金融衍生品而产生的收益。
而所谓的“假结构”主要包括两种:
第一种、未嵌入金融衍生品或嵌入的金融衍生品中没有真实的交易对手或交易行为,银行通过利润调整手段变相满足存款人的高收益;
第二种、通过产品设计将其设计为纯固定收益产品。一些银行将结构性存款的保证收益设定为远高于同期的存款利率,并且将关联衍生产品的行使条件设定为几乎不可能触发事件,从而使结构性存款成为事实上的固定收益产品。
假设一家银行发行与原油挂钩的31天结构性存款。当产品到期时,原油价格与期初的价格在100美元/桶的范围内波动,您就可以获得3.3%的收益,超出此波动范围只能获得1.15%的回报。而我们知道原油价格在一个月内出现100美元的波动根本就不可能。因此客户可以在到期后轻松获得最高的回报。这是典型的“伪造结构存款”。本质上,银行使用固定收益以高利率积累存款。
“假结构”存在的问题
“假结构”存在的明显问题也有两个:
第一、它违反了结构性存款的设计原则。结构性存款已从名义上的浮动收益产品变为事实上的固定收入产品,违反了产品设计原则,该原则本应是要储户在承担一定风险下获得相应的利益;
第二、提高了银行的负债成本,从而使实体融资成本上升,也不利于货币政策传导。结构性存款的实际高成本将传递给金融市场部和贷款业务部。羊毛出在羊身上,银行又不是福利机构。最终付出的高利息,会转嫁到贷款的高利息中。同时,银行通过高利率争夺存款将降低央行的“成本降低”效应,并影响货币政策传导。
如果单纯从储户的角度来看,“假结构”反倒能体现出一定优势,达到保本高息的效果。但问题是随着监管力度的加强,“假结构“的存量会逐渐清零。如果您看到市场上出现新推出的产品是”假架构“,那么可以肯定的是,这一定是违规产品,违规产品无法得到保护,万一出现兑付风险,那您要完全自己承担。
部分银行营销人员在产品宣传推介过程中片面强调结构性存款的安全性和收益性,使存款人对结构性存款挂钩衍生产品的交易实质和交易风险认识不到位;个别银行未严格执行非机构存款人风险承受能力评估、营业场所产品销售“双录”等要求.宣传销售环节的不规范行为强化了存款人对于结构性存款收益的“刚兑”预期.”
这些问题都会随着新规的执行得到遏制。新规中明确说明,执行过渡期设置为一年,新老划断。由于结构性存款的期限大部分在一年之内,因此大部分老产品可以有序退出。如果您手中已经持有合规的老产品,那完全不用担心。
未来的政策导向,打破刚性兑付以及理财产品不再保本都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今后金融产品的选择会变得越来越复杂,这也给普通投资者,甚至只是想简单存个钱的普通民众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关注我,带给您更多金融理财知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