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人只要有了对某人的任何一个情绪,这个情绪会让你整个人的思维限定在一个维度上:对这么重要的事情,她为什么那么不重视?
人的认知有个特点:一旦你建立一个维度,它就会吸附大量证据来证明你这个思路的正确性。你会从以前的生活中,发现那些你可能已经忘记的事情。
我们以前经常说“盲点”——blind spot,就是看不见的点。由于我们受到各种限制和约束,使得我们对某些点,像信息点、知识点这些,缺乏感知。
但是,比盲点更致命的是“盲维”,就是对某一个维度缺乏意识和感知。
下面,我们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场景里来感受什么叫“盲维”。
1. “你为什么迟到?”
两个人吵架,特别是关系非常亲密的两个人吵架,就很容易陷入到单一维度的拔河比赛。
我以前举过一个例子:有夫妻二人,决定在结婚10周年的时候进行一个浪漫的烛光晚餐。纪念日当天,男士就提前到餐厅里等着,而女士由于各种原因,迟到了50分钟。
这个时候,如果你是那位男士,就会很容易陷入到情绪的动荡当中,并且,这个情绪会让你整个人的思维限定在一个维度上:对这么重要的事情,她为什么那么不重视?
人的认知有个特点:一旦你建立一个维度,它就会吸附大量证据来证明你这个思路的正确性。你会从以前的生活中,发现那些你可能已经忘了的事情。
比如,你会想到“我曾经让她给我买一个什么东西,但她没有买”,或者“我让她买这样的东西,她却买了另外一种”等等。在这个维度上,你形成了一个表面丰富、证据充足的认知。
但是,你忘了另外一个很重要的维度,那就是:你今天是来干什么的?这个烛光晚餐是要干什么的?
关于“认知”我有一个比喻:一旦谁发起了一个议题,形成了某种主导以后,你的情绪、记忆,就会像那些阿谀奉承的下属一样一起涌过来。
这种认知,在这个维度上是正确的,但如果你再建立另外一个维度的话,你也会形成另外的一些证据和认知。只有几个维度合起来,才可能形成一个完整的认知。
如果你脱离这个维度,问自己“这个烛光晚餐的目的是什么”,你马上就会明白:这个烛光晚餐是为了增进你们之间的感情,在结婚十年的这个重要节点上,营造一种更好的亲密关系,在你们的情感账户里储蓄更多的情感,为未来的生活打造一个关系和情感的来源。
2. 考虑场景,还是直接定性?
当你对一个人有怨恨情绪的时候,很容易会从这个人的性格方面考虑问题,给他定性“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而如果你对这个人有责任,有善意,那么你就会从他的场景来考虑问题了。
比如你的朋友犯了一件什么事,你往往就会解释说“是因为某种场景使他做了这件事情”;但如果是你的敌人做了一件什么事,你就会从他的性格角度来判断,认为他“就是这样的人”。
这是两个很不一样的维度:当你从“定性的维度”转到“场景的维度”来判断这个人做的这件事情的时候,你完全是另外一种想法。这时候你会想:是不是他公司有一个特别紧急的事情,连电话都不能打?或者她是不是路上堵车?你可以想象各种各样的场景——只要你用这样一个维度去考虑问题,就会获得另外一种认知。
我们经常说“原谅”。所谓原谅,就是从场景的角度来看一个人或一个事情。
我们经常原谅自己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特别了解自己的场景,当别人用定性的语汇来评判我们的时候,我们就会特别生气。
回到结婚十周年纪念日的例子。当女士终于来了的时候,如果男士站起来,第一句话是“今天是不是特别堵车?”或者“你的手机是不是没电了?”,那么,一个超预期的场景氛围就出现了,这个烛光晚餐就获得了另外一种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