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但總有人讓我們仰望。
我們仰望的是他們因為特別出眾的才能或思想、以及這些不凡之處帶來的效益(名、利、權、還有附加的月暈效應),但我相信對於大多這些成功人士而言,他們做的只是做了取捨、專注自己喜歡或擅長的領域。
每個人都面臨選擇,選擇要把什麼做到極致、什麼不能太差、什麼又是該放棄的;
對我來說,除非能在特定領域的成就或天賦能夠達到喬布斯等級,否則最好能夠保持熱衷領域以及各個關注領域的平衡。
因此,我很重視MED的概念,Minimum Effect Dose,最低有效劑量,這個概念深深影響我的所有決定。
最低有效劑量是醫學上面的用词,說的是要讓大多受試者(97%~98%)能達到生理功效的最低劑量。
比如說,我們攝取的營養如蛋白質、維生素等,每天超過一定的量後基本上就不具功效。從另一方面來看,超過應有攝取量的意味著多花錢、花時間、冒更多風險(變胖、文明病)。
說到這邊,聰明如你,應該也發現了,學習英文也是這樣的。只是在我們的英文學習過程中,情況更棘手。
為什麼你總覺得英文學不下去?
忘了在哪看到的報導指出,小孩子在大概掌握了不到1000個字詞後,就能夠清楚表達自己大多數的意圖。這個結果對於想學英文的朋友來說有三大重點:
1.掌握:就是自己能夠熟悉、運用,
2.不到1000字:就是不需要太多字(初中英文應該在3000字左右,這3000字其實是超級夠用的)
3.自己的意圖:也就是選你需要的,不要被動地人家說什麼就背什麼,然後沒在用、也無法掌握。
我們在"正常"的學習過程中,不管是正常上課也好、自學準備考試也好,常常都是買了文法書、單字本、課本,不管實不實用(甚至不知道考不考),就先逐頁硬著頭皮上了。
我相信這樣的方法對於英文還是有一定效果的,但從MED的概念來看,這是事好幾倍、功卻不到一半的方式。
首先,這樣的方式學到的僅僅有一點點是真正會用到的,或者是,有些會用到但自己卻沒有意識到的,也就是無法攝取到該攝取到的營養。
其次,這樣的方法也像是古代窮人家稀飯裡面撈米一樣,撈了一大堆,才有一兩個米粒,要湊到上面說的1000個甚至兩三千個能讓自己真正在用的字,不知道要花多少時間;
而實際情況更嚴苛,大多人還沒湊到,就放棄英文了,另外一些人則是讀透了教材,卻還是沒學到該學的,連在國外的麥當勞點餐都顯得吃力。
想一個月逆轉,你不可不知的MED策略
既然如此,接著跟大家介紹我的學習方法,一個簡單、有效、輕鬆的機制,由四大步驟組成的流程:1.收集,2.搜尋,3.練習,4.使用
1.收集
大家都聽過主動式閱讀,也就是帶著目的、問題來讀一本書,這樣能夠更快、更有效獲得書中精華。
也就是說,在學習之前,先定義好自己的"活動範圍";以及“期望活動範圍”;如果想說得一口順暢英文,就從習慣說的中文開始著手;工作常常碰到什麼?口頭禪?跟家人最常聊的話題?開會時例行發言是什麼?上課的時候、小組會議、討論、演講等等,自己最常碰到什麼?進一步,再開始往”期望活動範圍”邁進,想像自己學英文的憧憬——那些美好的畫面。
我們首先搜集這些信息,搜集的方法很多,歸納成以下三大類:
1.日常素材收集:
養成“英文意識”,每天隨機記下3-5句自己說的話(一開始從越簡短、越常用的越好),看看怎麼用英文表達。比如說,“借過一下”、“有時間說兩句嗎?”、“把那筆拿給我一下”等等...。
2.影片素材收集:
看電影、影集、聽歌時不再只關注劇情了,開始帶著“有色”的眼光去看。一部影集、電影規定自己記下來三句覺得很有用的句子或是名言。
比如侏羅紀公園裡面的"Life will find its way out."; 還有我很喜歡的the scent of women的“if youmake a mistake, get all tangled up, just tango on." 都是很值得記下來的。
3.主題收集:
最近在規劃旅行?有大項目需要匯報?需要準備演講?或是準備參加什麼活動?甚至是自己想開始對自己工作、專業領域或是興趣展開英文學習?想知道家裡所有傢俱的英文?
這個時候會是成效最顯著的機會,查查常碰到的文件或專業詞彙英文是什麼、喜歡籃球那就看一下有哪些籃球術語、看看每日top 5原音回顧、想知家居用品就找英文的超市商品目錄或宜家目錄等...
實用又珍貴的資源無處不在;藉由這樣的機會建立個人專屬的專業名詞或是必用、常用的詞彙本,獲得的效益將遠遠超出想像噢!
2.搜尋
第一階段的收集指的是素材、內容的收集,而搜尋階段則是"資源"的搜尋。現在你有自己的一些記錄,你想要知道正確的英文怎麼說,想知道還有沒有其他更好的表達方式、甚至想要從現有領域慢慢拓寬到相關內容,這個時候就需要資源的搜尋了。
現在網路發達,資源很多,不管是語言交換、或是線上一對一、線上課程、各大連鎖英文教學機構等,都有各式各樣的課程或資源能夠供大家選擇。
據我所知,這些都需要一些花費,所以前期對於自己需求的收集就更為重要的,能不能讓所花的錢跟時間值回票價,就在於自己“主動學習”的程度有多高了。
如果已經花了錢,上了大半年,還感覺英文沒什麼長進,那先別怪補習班,先想想自己是不是還能夠做些什麼吧!
如果還沒花錢,那就先忍住,帶著自己收集到的素材,搜尋電影或影集、下載電影台詞、到書店翻翻主題式的英文書(比如旅行的、烹飪的、管理的等等...),找找身邊的國外朋友聊聊,都能在一個月內產生超越傳統方法兩三年的成效。
3.練習
如上一篇說的,練習所需要的不只是意志力跟蠻拼猛幹,首先要確認的是你練習的對象是對的。
發音、語調、口氣、咬字、甚至連音等,都是要講究的練習對象;也就是說,如果在你面前的老師說的英文連你都覺得不是很好很順,那你最好換個對象;跟著錯誤的發音練習了幾百次,那會是大災難,就算不可能說的像母語人士,我們也想說得流利好聽吧!
因此,步驟二的資源搜集就發揮作用了,看電影、影集、線上真人面談、語言交換,都是道道地地的英文發音、用法。
練習過程中,把握兩大重點,刻意練習以及艾賓浩斯記憶法,後面系列文章的考試準備部分,這兩個技巧也是很重要的一環(這邊先重點介紹實施辦法,不深入細談)。
艾賓浩斯記憶法為複習點的掌握,5分鐘,30分鐘,12小時,1天,2天,4天,7天,15天。
刻意練習五大重點強調1.在學習區學習、2.大量重複訓練、3.持續獲得反饋、4.高度集中、5.圍繞錯誤練習。
步驟一、二(收集、搜尋)的準備基本上就是對於學習區的定義,避免停留在舒適區,也不會一下子跳到讓人矇掉的恐慌區;
然後我們開始對我們常用的進行練習,因為常用,所以也能藉由實際使用獲得大量練習機會;
有了地道的發音學習對象(影片、母語人士)我們可以進行實時比較、獲得反饋(錄音聽自己的發音也行);過程中再反覆加強最不順、不流暢的地方,直接改善弱點。
舒適區、學習區與恐慌區
4.使用
藉由步驟1~3的方式,相信大家很快就能發現自己已經能用英文面對一些“實戰場景”了。
比如在公共場合進電梯看到外國孕婦,就可以紳士地說“After you",而不再說生硬的"You go first"。
對於一些“活動範圍”的英文使用也能夠越來越上手。
更進一步,慢慢熟悉流程各步驟後,就能打造“無痛學習”的英文學習機制。
比如,將自己的手機設定成英文介面、在家裡的大型傢俱、小東西上面貼上英文標籤,一方面刻意強化印象、確保所學所記的都是實用的,而來也可以幫助家人、甚至有小孩的一起提升英文。
以後不管出國讀書、旅行,這些基本英文都是能夠幫助我們第一時間適應環境的必備能力。
下一步行動
大學的時候,一位會6國語言加上十多種方言的教授告訴我,只要能背完三部英文電影的台詞,就能無礙溝通了。
雖然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但我認為可能性很大。現在開始的這個月,大家先都不要多想,拋開以前對於英文學習的自我設限、負面印象,準備好小本子,筆,或是手機錄音app,開始驚艷之旅吧。
這個月目標設定收集3部以上電影15~20句台詞,20~30句日常用語,背下一首歌。
接下來就是上網搜尋地道的英文資源,看看有什麼適合的書、廣告、免費型錄等;用自己的“活動範圍”、“期待活動範圍”為基準來跟各大英文培訓機構進一步了解課程、需要我協助翻譯的也可以私下留言(需要提供背景信息,不能只有一句話...)。
最後,將練習及使用結合,平常聽聽歌,手機設定成英文介面,在常見的場景用英文跟自己說說話、甚至製造機會跟老外交流。
別懷疑,你的英文已得到救贖
教人英文不如教人怎麼學英文。
大學時當家教,基本上除了歷史、地理,什麼都教,而且承諾學生一個月內讓他們考試成績變好,當然也包含英文。實際上,讓他們實際發生改變的,不過是兩三堂課的觀念、方法論。那些可愛的初中、高中生最大的優勢在於,他們可以百分之百相信,然後全心全意執行。
現在你需要的就是相信,並且投入執行,享受過程。
一個月時間,綽綽有餘;更重要的是建立起無痛學習的機制,持續重複收集、搜尋、練習、使用流程,扎扎實實的提升英文能力。
讀完目前三篇文章,大家已經具備了輕鬆、實用、有效的的口語肌肉練習方法(聽歌、哼歌),以及量身定制個人“活動範圍”/“期望活動範圍”、高速提升實戰英文力的途徑,對於沒有考試需求或壓力的人來說,我相信這樣的能力已經足以藉由自學讓自己達成理想中的英文憧憬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