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理读书
怎样避免被原生家庭毒害?

怎样避免被原生家庭毒害?

作者: Zerof | 来源:发表于2019-01-01 23:18 被阅读39次

    一个人的出身是没办法选择的,但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扭转局势,让自己登上高峰,殊不知,这中间需要多少努力?

    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但是不幸的家庭带给孩子的影响都是深远的。一个在幸福家庭出生的孩子,会笑容灿烂,积极面对生活中的磨难,因为他们背后有父母的鼓励与支持,他们无所畏惧。可即使是一个发自内心的笑容,对于不幸家庭的孩子而言是多么奢侈。

    小美是我的一个学生,看起来很乖,但很不合群,大家一起做游戏的时候,她总缩在一边,每次我有意让她和其他孩子一起做游戏的时候,她都用还有功课要复习的借口跑开,一来她成绩不错,也不调皮,几乎不犯什么错,我也就随她去了。后来从某个周二下午她没来上课,周三我上门去家访了解情况,开门的是一个女人,门刚打开我就闻到了一股酒味,正犹豫不决的时候,小美叫了我一声“张老师...”,我便鼓起勇气进去了。环顾四周,家里几乎可以用凌乱不堪来形容,凳脚边还有在白炽灯下闪闪发光的玻璃渣子。那个女人是小美妈妈,但似乎并不想说什么,我试探性的问她为什么不让小美上学,这个女人还没应声,隔壁房间传来一阵响动,有个男声粗声粗气的回答了一句”上学有什么用,这些年上学交的学费也没见变出一个子来,喝瓶酒至少还有个空瓶”,我试图跟他讲道理,但似乎忘记了,跟酒徒讲道理就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整个过程中,坐在我对面的女人没有吱声,像是花瓶,又像是完成花瓶的历史使命,而小美躲在了不知哪扇门后面,我能感受到那扇门后的眼睛里传达的渴求。那天,我像是尽力去做了什么,但似乎也没有做成什么,小美的座位还是空荡荡的。

    后来我看了几篇关于小孩的报道:
    其一

    8月3号晚上7点,苏州市立医院东区,冲进来两个神色匆忙的赤膊少年,医生一问才知,一个男孩与家人发生争执后,一气之下服用了剧毒农药百草枯。
    更令大家意外的是,这名男孩,竟然是几年前爆红网络的 "杀鱼弟"。


    杀鱼男孩.jpeg

    其二

    当警察到了之后,经过警察仔细的询问吴某康,终于承认了,笑着说,是自己杀害了母亲。他的神情并不害怕,甚至还有点阴森的笑容,并且指认了现场,就当吴某康被警察带走的时候问她为什么要杀害自己的母亲,他却说“我就是恨她”。

    看完这些报道,我开始在想小美最后会变成什么样,面对她的无助,我很担心却很无力

    你也许不能选择自己的出身,也许费劲全力能在物质上跟别人平起平坐,但从自尊自爱的角度,这些原生家庭残酷里走出来的孩子,依然很难活的像那些幸福的花朵一样

    想到一句:最后将革命进行到底的都是有钱人家的孩子,至少不缺钱,物质上的富足使他们得以全力追逐更高的精神层次,所以在被策反的时候更能坚守本心,而那些受过苦难的孩子,从一出生可能就在拼命逃离,逃离原来那个会给他带来伤痛的家庭,他们本能的害怕被打回原型。

    但好在,万事不是绝对的。我们能通过自修尝试做出改变。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有一个术语:”阴影“,意思是不能在阳光下呈现的心理,最后就会躲入阴影中,但它不会消失,而是会以我们不饿能控制的破坏性方式出现,而武志红老师指出,当觉知之光照亮阴影时,就可以将其化解。所以我们在面对这些阴影时,可以通过提高觉知力来避免阴影积蓄带来的伤害。现在的心理诊所在接待病人的时候,通过对病人了解,和病人交谈,这种拨茧抽丝的方式来达到唤醒病人觉知达到治疗的手段。而很多心理学读物也通过收集一些案例,对其进行分类,分析和提炼,帮助读者提升自我的觉知力。比如《情感敲诈》和《原生家庭》等就是这样一类。

    《原生家庭》里通过对有毒的家庭行为模式进行拆分,总结出了7大类,并以一句话概括该类别的特点和属性:

    1. ”他们当时只不过是想帮我“——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2. ”你不是故意的,但不代表你没有伤害我“——不称职的父母
    3. ”为什么不能让我过自己的生活“ —— 操控型父母
    4. ”这个家里没有酒鬼“ —— 酗酒型父母
    5. ”你永远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出事“ —— 身体虐待型父母
    6. ”你要是没生出来多好“ —— 言语虐待型父母
    7. ”父母对我做的事情永远都不可以告诉任何人“ —— 性虐待型父母

    这些类别下的案例都很扎心,也让我开始心生担忧,你不知道身边一位此刻还笑谈风声的人,心中有着怎样的阴暗,所以我有一种急迫感,迫切想要分享这本书里的案例和每个案例后的解决方案,希望能有更多的人看到,尤其是内心有伤痛的人,能够对照着自我治愈,最起码不受过去所扰。但我又害怕,书中的案例都很刺激,而这种会不会让那些本来就很敏感的人,受到刺激,反而做出一些非常的举动?所以我简单分析一个有代表性的案例,以期能解释清楚框架和流程,而其中内容需要我们自己去《原生家庭》中找寻。

    因为经历过酒鬼家庭,所以就以酗酒型父母为例进行阐述:该章开篇有这样一段话:

    “正常家庭”的伪装对孩子来说尤为有害,因为这会让孩子否定自己的情感和感知能力的正确性。如果一个孩子总是被迫对自己的想法和感觉说谎,那么对她来说,想要培养强大的自信心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为酒鬼是不认账的,他喝酒,但这是正常行为,所以也会逼迫其他家庭成员认可这种行为。

    《原生家庭》中给出了一段格伦的经历:

    “在我最早期的记忆里,父亲下班回到家都是直奔酒柜的。这是他每晚的惯例。几杯之后,他就会端着酒杯过来吃饭,他那该死的杯子从来就没有空着的时候。晚饭过后他才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喝酒。所有人必须保持安静,以免打扰到他。天哪,你可能会觉得他是在做什么重要的事情,可这个混蛋总是喝的酩酊大醉。我记得很多个晚上,妈妈,姐姐和我都得一起把他脱上床,我负责脱掉他的鞋袜。最糟糕的是,家里人对我们所作的事情只字不提。我们每晚做着同样的事情,以至于好长时间我都天真的以为,拖爸爸上床是常规的家庭活动,家家都是如此”

    书中对该案例的分析指出:格伦很早就意识到父亲喝酒是个秘密,即使母亲没有特别叮嘱他守口如瓶,他也会羞于捅破这层窗户纸,全家人对外摆出一副:一切都很好的样子,其实是一个“正常家庭”的伪装,而这个伪装让孩子否定自己的情感和感知能力的正确性,负罪感会让他怀疑人们是否会相信他。所以,他们会刻意回避表达自己的意见,不去流露任何情感。为了避免这种状况发生,他往往就不去与人交朋友,所以形单影只,内心十分孤独。于此同时,长期不正常的保守秘密还滋生一种盲目的是非不分的忠诚,久而久之他的生活受到破坏和控制。格伦在接下来的日子由于酗酒家庭缺乏对孩子正常的关爱,而变得孤寂,基本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认同感降低,为了刷存在感和认同感,格伦开始做一些“坏”事,尝试引起关注,而酗酒者的脾气又是暴躁的,不允许有反对和反抗,这进一步压抑了孩子的表达自由,格伦变得越来越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有毒的家庭就是这样一点点摧毁一个孩子的内心。。。

    而《原生家庭》在给出这些分类之后,和心理咨询师的治疗流程一样,开始分析,所不同的是《原生家庭》给出来一些分析手段,需要我们自己对照着实践。如:

    1. “我认为上帝想让我好起来,而不是想让我原谅”—— 原谅的陷阱
    2. “我已经是个成年人了,可为什么自己感觉不到”—— 观念,感受,行为调查表
    3. “我就是没办法丢下他们不管” —— 自我界定
    4. “你不该为...负责” —— 不再自我惩罚

    有时候,我自我治愈没有效果甚至有反作用的时候,你可能需要警惕是不是自我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有所跑偏,或者采取的手段太过偏激,此时就需要去咨询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接受专业正规的治疗。
    最后 “我能保护自己的孩子”—— 打破旧有的家庭模式

    第一条支持,原谅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对部分人来说是压抑感情的表现,并非真的原谅,而是保持沉默。

    打破沉默是治疗的第一步,因为不打开心窗,觉知的光芒就无法照射进来。而知道自己的真实感受并理解自己的观念和感受之间的关系,是停止自我毁灭性行为的重要一步,书中据此给出了一些关于我和父母的关系清单,在我和父母的关系中,我持有的观念对比表;我的感受对比表;我的行为对比表;可以帮助自我界定

    最受触动的是书中那句:回应而非反应。因为回应,说明你在感受的同时也在思考,你能意识到自己的感受,但不会任凭他们驱使你冲动行事。所以少一些反应,多一些回应是一剂良药。而这时治愈的开始。

    《原生家庭》的作者是苏珊福沃德和克雷格巴克,前者是国际知名的心理治疗师,演说家和作家,而这本《原生家庭》是她众多出版书籍的其中之一,曾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版榜首。后者是影视编剧兼制片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怎样避免被原生家庭毒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xzol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