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学习教育心理学,学到自我效能感和成就动机理论的时候特别有感触。
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两个概念
成就动机通常被认为是一种通过练习和使用某种力量克服障碍,完成某种任务的愿望或倾向。
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部分:趋向成功的倾向和避免失败的倾向。
我感觉最近就是典型的避免失败倾向。做什么事情不是想尽一切办法把它做成,而是想尽一切办法证明我做不成只是因为其他原因,比如不做,比如任务太难,比如运气不好,而不是我不能。
趋向成功者有很强的自信心和内归因,成功更增强了使他们更相信自己的能力,一旦失败,他们会认为是自己采取了不合适的策略,没有付出足够的努力,而不会将失败视为是缺少能力,他们会更加努力地去完成任务。避免失败的学生正相反,他们的自信心不强,倾向于外归因。
就拿我最近制定的自我提升计划来说,我规定自己每天写1000字,以此来整理思路,提升表达能力。每天写1000字其实不难的,因为我们每天的思考其实很多。但是我翻了我的写作记录,我上一次写作是在4.1日,也就是说到现在13号,整整12天我一字未写。在这12天的每一天我都在做什么呢,找各种理由拒绝写作,比如起床迟了,比如有其他更急需做或者更重要的事,反正就是不写。因为这样我就可以避免面对一个无能的或者虚弱的我了。这其实是可以避免的,因为我并不是做不到,也不是做不好,为什么我就直接不做了呢。
第二个概念"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和判断。
自我效能感高的人觉得自己能力很高,对自己要做的事情很有信心。人也会比较乐观积极。那么怎样培养高的自我效能感呢?研究表明,就是用成功的经验来引导以后更多的成功。一件事情做成功了,我们就会觉得自己很棒,肯定自己的能力,后面做类似的事就会有信心。如果我们做很多事都成功,那对自己要做的大多数事情都会有信心,在做事情的时候更容易关注事情本身,在失败以后也更容易倾向于去找方法,找原因,然后再尝试。如果我们的成长经历中,做事情容易失败,那么我们遇到以前失败过的事情,或者新的有挑战的事情,就会不做尝试,直接放弃,如果不得不做,就不尽全力。这么来说,自我效能感低就是由很多失败或者负面评价引起的。回想自己的成长经历,好像是失败后父母的批评和否定让我对自己越来越否定,也容易放弃。直接放弃的行为就是在说,我不是做不好,我只是不做,以此来保护自己虚弱的自尊。回顾过往和原生家庭只是找到原因,但是找到原因并不能直接帮助我们以后不这样。找到原因,只是让我找到一个方向,跟过去幼小的自己一个拥抱,说声你辛苦了。然后找到方法改变,做一个更好的,更理想的自己。
我现在对自己的要求就是,尽量来堆积成功的经验。一件事情做好了,就在心里给自己鼓励。比如,今天我主动做了好的统计表格,受到了领导的表扬,我就多在心里美滋滋一下。而不是像以往一样否定成功,比如说告诉自己只是小事,有什么可高兴的。中国的社会文化也比较推崇内敛和谦逊,作为典型的中国人,我也是如此,但是以后我决定要狂放一点,对我的心理健康比较有好处。
第二点,遇到困难了以后,不要下意识逃避,而是去分析事情本身怎么去做。这里有两步,一是规避负面情绪,不要逃避;二是分析事情本身。对我来说有困难的不是分析,而是面对情绪,分析情绪,接纳情绪,到规避负面情绪,做到不逃避。比如今天就有个事情,最近跟老公有点矛盾,处在冷战中。可能很多女性和我有一样的心理倾向,遇到问题很爱用冷战的方式解决。冷战有两个好处,不用直接面对问题,又给对方一定的心理压力,迫使对方妥协。但是冷战也有两个坏处,一是伤感情,而是不处理问题,下次遇到同样的问题,又爆发一样的争吵,然后冷战,走入死循环。我们的问题其实很简单,就是缺乏沟通,我觉得自己有很多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为什么会傻到直接不面对呢,然后一万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我晚上再给自己列一条清单,成功的,自我欣赏;失败的,找到方法,解决它,一步步变成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希望我的分享对你有所启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