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visible Women
by Caroline Criado Perez
New York: Abrams Press, 2019
《看不见的女性》从书名上看有点讽刺,我们人类的组成部分中一半都是女性,我们也不是跟单一性别生活在一起,怎么可能看不见她们呢。而事实上,不管是我们现代生活中常用的工具比如汽车,又或者是我们服药的剂量,还是居住地点和工作环境,都是以成年男性的需求来定制,忽视了女性的需求。
如果不是这本书积累了如此之多的案例,引用了众多研究,已经适应了周围生活环境的人是很难发现在现代生活中的很多设置对女性是相当的不友好。甚至有些数据都是缺失,比如药品在临床被试的实验中没有女性或者数据极少以至于无法用,进一步说明了女性的生物特性被看不见,药品投入使用之后对女性的效果是否与男性接近都是存疑。
关于本书内容有很多讨论的文章,讲得很全面。书中也有很多生动的例子,在这也不可能列举完。就说说看完之后印象最深的三点,中间会参杂一些书中提到的例子讲讲。
用数据说话
这本书约有三分之一的页数是引用,从相关的报导到学术论文和专著都有。在看书的过程中还可以跟着引注去找到原文来看看,这些引用很好地佐证了书中的观点,也让人觉得是言之有物而非信口开河。
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引用相对严谨,读起来会有点乏味,故事性就没那么强。有点偏学术写作,但因为是社科的内容,相对来说还是比读纯学术的专著要有趣多了,而且都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甚至我还跟一位朋友聊了几句,如果在她的研究中,能把被试的男性和女性数据分开分析,会不会有新的思路出现。
比如对于汽车安全性的测试,使用的模型都是标准的成年男性,而没有考虑女性的身体条件,导致在相关事故中,女性的受伤严重程度和比例要高于男性。还有我们手机设计时也没完全考虑到女性的手平均要小于男性,在服装的设计上,女性衣服的口袋更是少于男性,这些既有的设计理念都给女性造成一些困扰,比如手小的女生单手拿手机就会不方便,衣服口袋小或没口袋,出门就必须带一个包增加随身携带的物品。
书中这样的例子特别多,读到这些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子,发现还真是好多自己没想到的。也许有人会诟病引用的内容以偏盖全,但给我们多一个角度看待这个世界又有什么不好的呢。不过的确是需要一些耐心把这本书读下来,特别是开头的时候,试着读下去,特别是讲到药剂和判断疾病指症的时候,这可真的是与我们的生命相关了。
并非故意看不见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也没意识到生活中有那么多的男女不公平,甚至是扫雪机器只扫大马路不扫人行道都是“看不见女性”的行为之一。因为女性步行居多,男性开车居多,不扫人行道实际上相对来说给更多女性出行者制造了麻烦,甚至会增加摔倒的概率,进而给医院治疗增加负担,而从体质上女性本来相对男性就容易骨质疏松,更容易发生骨折等伤病。
因为有了这个意识,我也慢慢观察到,在运动场所里相对来说也是男性居多,以前我一直认为可能是男性比较爱运动,现在我可能更加会觉得是女性得在家带孩子做家务。观念的改变会让思考的结果也发生变化,事物在眼前还是这样,但看待事物的眼光已经发生了变化。
书中提到了Lean In的作者Sheryl Sandberg在谷歌工作时,直到她自己怀孕的时候才意识到公司里缺乏孕妇专用车位,自此之后其他怀孕的员工也能享受到这个便利了。Sandberg不怀孕的时候即使作为一个女性可能也意识不到这个问题,又或者说,怀孕时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也没有什么行动去争取改变下,那这个涉及女性的问题依然是看不见的。就像现在有些公司会给背奶妈妈们有一间单独的房间用来吸奶,也是这几年才慢慢多起来,以前更多的是在厕所的隔间里完成,遇到冬天的时候可能还会非常冷。
女性能够看到女性的问题,那些有能力的女性,就会为更多的女性去争取。而男性在有些问题上的确也是意识不到,那只有女性自己表达出来了,男性才会明白原来还有这么回事。所以有些问题其实并不是说男性不愿意去做,而且对他来说,有些事就是很难想象,得承认人就是有局限的,因此女性想要被看见,自我的表达也是很重要,说出来,别人才能明白你的需求。就像这本书的作者,身为女性把她的观察研究写了出来,让更多的人看到,也会激发人的意识。
Caroline Criado Perez photo by Rachel Louise Brown from https://carolinecriadoperez.com/about/
观念影响结果
但另一个问题可能就比较复杂了,在大多数的社会文化中都是男主外女主内,家务和抚养孩子的任务在一个家庭中基本由女性完成。即使是在双职工的家庭中,在家务上一般也是女性付出更多。而家务又被称为没有报酬的工作,不仅在金钱上没有回报,在一些观念中也不被认为同样是在为家庭做贡献。男性回家是休息,女性在家中是“无报酬工作”,这个模式明显有利于大多数男性,有了经济能力在家相对就有更多的话语权。
即使女性想出去工作,在同等条件下报酬上也会低于男性,这个有很多种原因,有主动有被动。书中提到税收制度值得一提,在一些国家的税法中,如果一方是没有收入或者收入非常低,家庭主要收来源的一方可以享受一定的税收减免政策,一般来说一个家庭男性是主要收入来源,那么家庭为了享受税收优惠政策通常是女性的那一方要么就索性不工作,要么就索性找的工作工资不超过那个减免额度的收入上限。在另一些国家中,两人一旦组成家庭,双方都工作的话,在某些情况下,比一个不工作的时候纯收还低,因为税交得多了。或者就是总体收入是增加了,但女性扣税更多,因为以整个家庭总收入来计算,起征点的免税额度是给了收入较高的一方,一般为男性,而通常收入较低的女性的工资收入则放在了税率更高的后面收入部分。
不清楚制定这些税收政策的时候是什么年代,但相对于男性而言,女性能够自由地出门工作其实时间很短,所以长期以来人们都习惯于女性是低收甚至是无收入的一方,在社会上也没什么话语权,听不到她们的需求。就算现在在职场优秀的女性很多,但依然很艰难,同样的话男性说出来就很正常,女性说出来就觉得攻击性太强。这种对女性更为苛刻的例子身边每天都在发生,甚至有时候女性自己都会是这么认为的,于是就是同样水平的男女,男的往往比女性得到更多,不管是职位还是薪水,而女性为自己争取被诟病的概率要远高于男性。
问题的产生有很多复杂的原因,而解决问题也没有一促而蹴的办法。这些问题的背后很多都是观念的问题,我们看到了意识到了,也并不代表我们能立刻改变。但是这些问题首先要被看到,所以这本书光看参考文献就值得打一个高分,要收集这么多的资料肯定困难重重,而且在一些领域女性数据长期缺乏,只能做一个大概的判断,而没有数据支持的结论又容易引起质疑,还真的挺难的。
但书中也提到了一些积极的做法,比如将工作场所和育儿玩乐场所放得比较近,这样可以规模化养娃,有更多的女性生产力可以解放出来投入到职场中。有更多的职场妈妈投入到工作中,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有利,书中提到了二战后经济发展较快的几个国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女性出门工作了,增加了整个国家的GDP,当然女性在家的“无报酬工作”是不计入GDP。“看不见的女性”问题不止是女性的问题,是整个社会的问题,男性必然要参与其中。
我认为这本书最大的贡献是让我们知道“看不见”,而在此之后读者中的一些人就会“看得见”。只要开始看见,多少会有所改变。其实除了女性困境,生活中还有很多我们“看不到”,比如一些少数人的需求,有没有适合残障人士出行的环境,非行动不便的人是很难去想象和体会生活不便的人所面临的困难,这个又有多少健全的人能看到呢。
从精神层面上说,我们是否能时常看到我们拥有的美好呢,是不是经常会觉得不满足,还想要更好,但却忽视了自己现在已经拥有的东西。也许人是需要经历过一些坎坷之后才会懂得珍惜当下所拥有的,即使是身无分文的人,也还可以呼吸空气,感受阳光,找到朋友来帮忙。如果把自己的处境推到极致,再回头看我们当下,其实已经拥有了很多,而恰恰是一直被我们忽视的以为是理所当然的事。
有句话常说,失去了才懂得珍惜。时常审视下自己,那些我们平时普通的生活,理所当然地以为天然就有的环境,比如自来水热水器,哪天如果这个功能不行了,再次拥有的时候心态就不同了。这么想想,我们普通人每天的生活已经是拥有了很多,我们看不到的这些日常组成了我们每一天,我们看到这些也能让自己的心态更加平和,也更能走进自己的内心,对自我有更深的觉察。有了觉察能力,才能看到那些“看不见”的事物。
—END—
本书作者的网页:https://carolinecriadoperez.com/
关于本书的相关解读:https://mp.weixin.qq.com/s/CVhjuZhBuURVf9n6QK4hUA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