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刘备,还是诸葛亮,当初都把大本营放在了蜀中作为征伐天下的根据地,根本原因还是在于蜀中有一个最大的优势特点:
沃野千里,易守难攻!
蜀中这个地方自从秦惠文王开始,就是有名的大粮仓,而且地势险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一个势力想要龟缩发展,这里就是最佳的选择。
易守难攻的地势本就是为了便于防守,是龟缩不出的最佳保护,可以为发展争取时间和空间,而刘备也正是看中了这一点。
如果我是刘备,一辈子只做两件事。
第一件:利用蜀中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理优势严防死守,率军彻底攻占广大的南中地区。
蜀中是大粮仓,天府之国,要发展经济是有深厚基础的。到时候把南中蛮族迁移和汉人杂居融合,让蜀中所有地方成为有效管理面积,106万平方公里,放到现代都是少有的领土大国,一旦发展起来,农业经济养活至少千万人口没问题,到时候还缺兵源吗?
同时通过政治手段消灭蜀中世家,还地于民,鼓励耕种,奖励生育,官府开办学校培养各类人才,不对外扩张,一心发展蜀中,彻底整合蜀中资源,这一系列政策下去,中原各地老百姓更会闻风而动,涌入蜀中,那些心系天下的有志之士也会悉数来投,蜀汉国力也会随之大涨,收货不少民心,百姓会更加盼望蜀汉一统,带给他们新的生活。
也许有人会认为曹魏不会给蜀汉这个发展时间,而且发展速度上,蜀汉也超不过曹魏,最终还是会被曹魏消灭。
可事实上,大国不一定就能灭了小国,大国有攻伐之力,小国也有自保之法。
曹魏再强,能比得过后世经历过开皇之治的大隋吗?能比得过贞观之治后前无古人的大唐吗?
结果却是,隋炀帝杨广三征高句丽大败,百万大军加上民夫三百万人全军覆没,尸横遍野,杨广因此耗尽了民力,百姓不堪重负起义,大隋不但没能消灭高句丽,反而生死国灭;
唐太宗李世民发动整个大唐的国力,征伐高句丽依然没能取胜,最终遗憾而终!
就高句丽这么一个小国,兵不过十万,人口不过数十万,而且还是苦寒之地,物资匮乏,可以说是国小民弱。
但就是这么一个小国,却硬生生的在辽东之地发展壮大了数百年。强大的中原王朝大隋,大唐,都是当时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大国,倾国之力却对高句丽无可奈何,甚至活活拖死了大隋。
就是因为高句丽有一个守城法宝:地势险要。
高句丽凭借着辽东奇特的地势,险峻的山脉,掌控者战略要地,以各方面都远不如中原王朝的国力抗衡了数百年,足以充分说明,强大的国力并不一定就能打败弱小的国家。
而曹魏不过是一个割据政权,他即使发展的再快,又怎么可能和大隋、大唐这样大一统的王朝相提并论呢。
所以,结果就能证明,强大的国力有可能无法打败弱小的国家,那么相对弱小的国家想要攻打下较强的国家,岂不是失败的可能性更大?
蜀汉比起高句丽,无论是人口、经济、土地、兵力都要强出很多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蜀汉的山川之险是要比高句丽更加险峻的,防守起来也就比高句丽更有优势。
这就行成一种结果:曹魏弱于隋唐两朝,蜀汉强于高句丽,但是隋唐打不赢高句丽,说明强大的国力对于灭亡敌国不一定能起到决定性作用。
既然高句丽能够抗住强大的王朝进攻坚持几百年之久,那么蜀汉自然更加可以。
所以说,曹魏的发展速度比蜀汉强,并不能决定蜀汉最终的命运。只要布置得当,坚守不出,在里面发展整合内部,曹魏是毫无办法的,这就是蜀汉山川之险的最大作用。
可是刘备和诸葛亮都太过心急了,原本天下再次一统就不是一代人能够完成的事情。
可他们不甘心啊,急于建立一番宏图伟业。
所以他们放弃了蜀地地势上最大的防守优势,也放弃了整合南中地区发展国力的机会,选择主动出击,以弱击强,直接导致己方优势荡然无存。
拼消耗,失败自然就是注定的。
国力只有输出没有引进,入不敷出,导致国力凋敝,蜀中的百姓也是深受其苦,史书记载蜀中当时的百姓现状:民皆菜色也!
对于北伐曹魏,诸葛亮隆中对的布局显得也过于天真,别的不说,就单说“据有荆、益二州,东和孙权”这一点,本就是矛盾的。
刘备有什么本事同时占据荆、益二州?益州还好说,最起码有地势天险防守还说的过去。
可是荆州有什么?一片坦途平原,四战之地,又处于南北要塞,这就相当于一颗小树苗处在十二级台风常年席卷的风口上,这样的地方,你给了关羽五万人,没有厉害的谋士,大将也只有关羽一人,怎么守?
更何况荆州处在长江中游,通过江夏,就可以直插东吴腹地建康城,对东吴有致命的威胁,荆州对于动物的作用,就相当于汉中对于蜀中的作用,那是门户所在。
这就相当于你占领着别人地盘,时刻威胁着别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一方面还要让对方跟你合作。别人又怎么可能真心实意呢?
事实也是如此,关羽北伐之时,东吴趁着荆州后方空虚,吕蒙白衣渡江偷袭荆州,关羽腹背受敌被杀。刘备损兵折将,丢城失地,赔了夫人又折兵。
让关羽镇守这个地方,一方面本来就是牵制曹魏,另一方面就是震慑东吴的作用,却偏偏只有那么点人,还要让对方见机行事,这明显就是强人所难。
荆州地方虽好,但是得考虑自己有没有那个实力占有再说啊,可是诸葛亮的隆中对显然是忽略了这一点,根本没有思考过,他的这个规划是没有可实施性的,太过天真,造成的损失也就是不可估量的,最终只能是损失惨重。
和东吴内耗不止,要么就是孙刘两方两败俱伤,曹操渔翁得利;要么就是刘备一方惨败,关羽的荆州军全军覆没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俗话说得好,十个指头容易断,一个拳头力量强。
既然实力不足,就应该收缩防御,把力量结合在一起,才能有最好的发展。目标放在发展蜀中,把荆州的人口迁入蜀中,和东吴谈条件,把荆州土地还给东吴,即能得到实际物质好处,还能加强和东吴的盟友关系,这才是最好的选择。
所以说,龟缩蜀中,利用蜀地山川地势的保护,乘机发展生产,整合力量,强大国力,才是最重要的,蜀中的疆域、地形、资源、人口都是充足的,只要经过合理发展筹谋,是完全具备统一基础的。
事情要一步一步来,饭要一口一口的吃,一口吃不成胖子,全力发展蜀中,才是刘备应该做的事情,强大的实力才是一切的前提,做到这一步,才能谈以后,至于统一大业,就交给后人吧!那才是最好的选择。
只有这样,蜀汉才能稳步推进,逐年壮大,最终找准实际,出蜀一统天下。
第二件,全力培养一个优秀的储君
既然要把统一大业交给后人,那就要有一个优秀的继承人啊,如果没有一个优秀的继承者,即使刘备打再好的基础,也是镜花水月一场空。仍旧避免不了像刘禅当俘虏时一样的感叹:此间乐,不思蜀也!
储君不一定非要选刘禅啊,刘备有仨个儿子:刘禅,刘永,刘理。
刘备也是一个有文化,深通兵法韬略的大家,虽然比曹操不如,但也不弱,再加上一个内政顶级高手诸葛亮,两人合力难道还培养不出一个治国理政的旷世明君吗?就像朱元璋培养朱标一样,老朱刚开始只是一个大字不识的文盲,都能培养出一个把满朝重臣玩弄于股掌之间的继承人,刘备和诸葛亮也一样能做到。
把一统江山的责任交给下一代,到时候兵强马壮,君明臣贤,谁能挡?
所以,刘备只要做到这两件事,那么,他和诸葛亮,以及一帮跟随他出生入死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的有识之士们,一统天下匡扶汉室的宏远,也最终能够实现。
后世之人也就不会再因为蜀汉的命运而惋惜,蜀汉忠臣良将也能得偿所愿,避免了紧接而来的五胡乱华的人间惨剧。对华夏民族立下名流千古的功勋,皆大欢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