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综合调理中的心理疏导

综合调理中的心理疏导

作者: e525d792b4a9 | 来源:发表于2018-11-16 05:07 被阅读216次

      人的心理与生理是相互影响的,甚至有门专门研究两者关系的学科叫《心理生理学》。大多数癌症康复病人不是在医院而是在家里康复的,因为脱离了负面情绪的影响。甚至可以这样说,大多数癌症病人不是死于癌症而是死于对癌症的恐惧。网上曾经流传一个消息,说墨西哥一个城市,由于医务工作者的罢工,病人全被接回家,而致罢工期间的重症病人死亡率下降了百分之十几。很多人把此事件解读为医院对住院病人的治疗多数是错误治疗。而我不这么看。那些接回家的病人,按世界上医务界的惯例,医生和护士都会让其把药和注射器甚至包括简易急救器械带回家。所以,这些病人并没有脱离治疗。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换回了熟悉的环境,心理上的安全感加强了;离开了住院病房的环境,也脱离了不断负面信息的影响,尤其是重症病房,其实是不断地在被心理暗示:你的病很严重,你的生命处于危险时期。这些心理情绪会使得人体内那些有益的化学物质如多巴胺、5--羟色胺等合成减少,而那些抑制脏腑功能的化学物质如乙酰胆碱等则合成过多,这不利于病人的身体康复。

      心理生理学方面一个著名的实验,是美国心理学家进行的名为“安慰剂”的实验。他们将三十位长期失眠的病人十人一组分为三组,一组在睡前给他们像平时一样吃安眠药,第二组分给他们维生素C片吃,但告诉他们这是安眠药,第三组是什么都不吃。结果第三组的人如预料一样总睡眠时间最短,第一组总睡眠时间最长,而第二组总睡眠时间只与第一组相差很小数值的差距,而与第三组则有很大的差异。而这种心理暗示对治疗的作用,从此被命名为“维生素C效应”或“安慰剂效应”。

      对我们的调理效果,姚双老师在讲课时曾经说过,如果要想有好的调理效果,必须使对方相信我们的产品。作为长时间的全方位的调理,我们的产品不可能像那个“安慰剂”实验那样可以起到那么大的“安慰”作用。我们的产品必须是实际上具有营养,实际上具有功效,才会有现在如此普遍而特出的调理作用。但我们仍不能忽视“安慰剂效应”,尤其是不能忽视“反安慰剂效应”。所谓“反安慰剂效应”就是相对于“安慰剂效应”相反的起到负面作用的心理效果。用“杯弓蛇影”的故事来说明“反安慰剂效应”。古时,有人去朋友家赴宴,墙上挂着一张弓,弓弦的倒影刚好反映到酒杯上,醉眼朦胧的客人把这倒影看成了酒里有条小蛇,他正狐疑间,猛听到客人的劝酒干杯的话语声,碍于朋友的面子,他虽然狐疑但仍然将杯中酒一饮而尽。但回家后从此感觉肚子疼,而且越来越疼,终于病倒卧床。当他那位做东请客的朋友去看他时,询问起病因,他终于说了喝酒这件事。他朋友回去后在当时的放杯子的地方反复樽酒试验,终于明白是弓弦倒影的事。于是再把那个人请来,在同样位置放上酒杯倒上酒,并说明是弓弦倒影的事。那个人恍然大悟,病也豁然不治而愈。明明是酒却产生了吞活蛇的后效,你说这酒冤不冤?!这个就是“反安慰剂效应”。

      由此可见,从“安慰剂效应”和“反安慰剂效应”角度去考虑,姚双的话是有着很科学的道理的。所以,我们在销售产品时,一定得让顾客树立对产品的信心。同样的道理,我们也应该用我们的话语让顾客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病人的乐观情绪对于他的体内多合成有益的化学物质是有很大帮助的,也能使得他的内分泌系统(内分泌系统实际上是神经系统的延续)趋于稳定平衡的状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综合调理中的心理疏导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ykpf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