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人人都在聊地摊,摆地摊,写地摊,我也来写写地摊。
先说说乡村集市,赶集在我们水口山叫“赶闹子”,小时候赶闹子我最喜欢的项目就是买包子吃。
我们那主食以米饭为主,普通人家几乎没有自己在家做过包子也不会做,其它的面食也吃得少,所以偶尔赶闹子,大人肯买个包子给我吃,全身的每一个细胞都感到幸福极了。
水口山的街道不宽,一到赶闹子就水泄不通,车辆难以前行可以用蜗牛爬来形容,虽然那时还没什么私家车(90年代),就那几趟定时发车的短途巴士都很难通行,很艰难地在扒开人和货找到一条出路。
车里的人急,车外的人可不管,依然自顾自地慢悠悠地横穿街道走,我就是在这时闻到包子铺的包子香。其实也不算包子铺,就是一个蒸锅摆在外面,老板还做了别的生意,只是赶集时把蒸锅摆到外面来诱惑人。
那诱人的包子其实也没什么特别的,就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糖包,但那种味就像鸦片一样会让人上瘾,我喜欢把上面一层皮撕下来单吃,弹性十足的包子皮让舌齿很有成就感。
脱掉了衣服的包子全身到处是孔,不是很好看,但虽没有了光鲜的外表却有美味实在的内里:舌头感觉到了甜味,鼻子闻到了发酵味和清香,舌头鼻子同时被挑逗被满足,让人既想一口吃完有舍不得马上吃完 。
后来街道改造,车站从老街搬到了新街,彻底地告别了老街的拥挤,人们也很少去老街了,新街这边有专门的包子铺和早餐店,但却不是我以前吃的那种味。
高一时,我水口山的同班同桌告诉我她爸就是靠包子铺起家的,但那时她家已经开了一个很大的电器行,我一直怀疑我小时候吃的包子就是在她家买的。
再往前推到七八十年的闹子,那才是真正的赶闹子,一赶闹子只要不是农忙估计都是全家出动,而且要带上自家养的鸡鸭鹅,自家种的萝卜白菜,自家编的农用工具以及其它的手工家居用品。
到了街上就在路两旁摆开,到处都是讨价还价,时不时有人吆喝两声,孩子们到处跑也不怕丢。快休市时,有的什么都没卖倒买了不少,有的卖了几块钱买果子吃了,大家热热闹闹地来热热闹闹地散。
当然如果家里有待字闺中的姑娘或是尚未娶亲的小伙子更要带上,那时的姻缘大多靠赶闹子成就。
妈妈说那时的相亲第一次见面,不会真的坐下来交谈,就是在介绍人的引领下远远地看一眼,觉得合适再约,如果“一见钟不了情”的话就一直看,一直没看中后面也就将就了。
这种相亲大多是在亲朋好友陪同下进行的,因为媒说之言父母之命,当父母的肯定也是要看一下的,然后姑娘和小伙也要拉上小伙伴们去围观做参考。
据说介绍人曾把同一个姑娘介绍给老爸以及他的另外好几个小伙伴,那段时间他们每次都是兴奋地去赶闹子,兴奋地看姑娘,结果每次都是同一个姑娘。
这种摆地摊赶闹子看对象的文化,如果查查资料,会不会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呢?
周末和暑假,计划带娃娃们去摆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