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篇,论证:观点,理由,证据树形结构。
1、区分观点与事实,信息与知识。
2、常见论证谬误:
1、常见的各种谬误3、树形结构:问题———树根;观点———树干;理由———树枝;证据———树叶。
4、论断的种类:
2、论断的种类5、何为追问下沉法?
对于名词 问:什么样的?对于动词,问:怎么样?
对一个论断进行分析下沉,如:明确关键术语,问什么样的?澄清关键动作;界定时空范围;明确主语;建立成本意识。
评价一个观点是否值得一说,可以看它的反面是什么;杜绝绝对化陈述;要清晰表达,不含糊其词。
6、对证据的要求:准确性,精确性,代表性,可靠性。
7、展开论证时,可以预设论断的前提与相反观点。
第7篇,结构:约束与自由。
1、 论文结构有以下几种:
范畴结构:即将事物分几类,逐一说明。
评价结构:将一个事物或观点正反两面分开来谈。
时间结构:按照事物发展的顺序排列。
比较结构:按照几个维度比较事物,一般先讲最重要的差别,以此类推,首先,其次。
线性结构:按照流程顺序进行阐述。
因果结构:按照成因结果的结构来组织。
2、论证顺序:一般按照从已知到未知,从简单到复杂,共识到争议,普通到特殊,过去到现在,这样的顺序符合人脑的认知结构。
一篇文章的结构可以从微观,中观,宏观角度来拆解,也就是字、句、段、章结构。
先确定哪个结构,一般是先写最想写的部分,先设计最愿意设计的部分,然后进行多次调整、重组。
3、学术论文的结构:标题.摘要.引言.方法.结果.讨论.文献。
3、论文各部分的作用所见即所得,就是结构的力量。
4、拟论文标题的原则:
短比长好,直接比间接好,具体比抽象好。
怎样吸引读者?
问比答好;悬疑争议比平铺直叙好;借用通俗文化元素可以引起更大范围的共鸣;适度使用文学化的表达。
兰德标题法,恰当、清晰,戏剧效果。
非线性写作:结构如填字格,想写哪就写哪,逐字填空,写完即可。
第八篇,流动:微观结构与中观结构
1、用词从抽象到具体。
贝茨午餐测验法:我要跟哪些研究对象对话,要跟谁吃午饭才能了解情况?
2、句子要表达清晰,主语要具体且不能太长;谓语是一个动词,而不能用抽象的动词;主谓宾之间要快速衔接,不能有复杂的插入语;
让句子关系顺畅,可以用句子接龙的方式,将上下句首尾衔接起来。
信息铺陈规律:旧信息放在前,新信息放在后;具体的放前,抽象的放后;熟悉的放前,陌生的放后。
如果让句子显得有趣,前后之间可以形成转折。
好的表达,长短句结合。
那我们需要客观的描述一个过程时,被动语态最合适;我们需要强调某个事物而将其提前为主语时,可用被动语态;需要考虑句子的可读性时被动语态,可以使用。
3、中端结构,段与节。
用懒人读者设定法:读者不会逐句逐段阅读,帮读者就是帮自己。
段落写作:一段一意,首句点题,句子接龙。
从一而终式写作:盯住一个问题,一竿子插到底。
明信片法则:聚焦、机械。
第九篇,故事:理智与情感
1、怎样定义故事:出事儿了!
2、故事4C原则:因果关系,冲突,多样性,角色。
3、好的故事特点:先让我们心生焦虑,接着兴奋不已,然后心满意足,最后用惊异的结局,让人大开眼界。
4、故事结构:目标、阻碍、努力,转折,冲突(对手,尝试),意外,结局。
5、学术故事提炼法:重要性,挑战性,创新性;
马奇故事三原则:提起兴趣,易于理解,足够可信。
学术故事写的是否成功?看能否让读者产生多重情绪反应。
情绪反应测验:焦虑、兴奋,心满意足。
6、对材料进行框架化:定位,接地气,提炼一句话,概括,剪裁,相关,比例,正当。
第10篇,视角:读者意识与过程管理
1、 外行评价内行乃世间常态,适者生存。
2、作者与读者的4种关系:不视,俯视,仰视,平视。
3、如何克服写作障碍?
注意力集中,复活记忆,寻找秩序,调动想象。
先有后好法则:写作如编织,草鞋没样,边打边像。
以说代写法。
反馈回路用多巴胺法则:表扬要具体,促进对方多巴胺分泌。
建立个人版四库全书:素材库,案例库,文献库,
数据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