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的两大城市南京苏州都是以外来人口为主的,要问外省人哪家强,必属安徽无疑。其实在三百年前,安徽江苏还是一个省的。
苏皖格局的形成
唐宋时期,华东地区行政区划大致以淮河和长江为划界依据,设淮南道(淮南路)、江南道(路)。
唐代十道图元代,行政区划进行了一次大调整,以大江大河为界,设河南江北行省和江浙行省,每个省相当于今天华东地区的好几个省,符合元代的粗犷性格。
元代行政区划苏皖一省的格局大致行成于明代。
在明代,南京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城市,做过首都,成祖迁都北京后,降为陪都。为了保障南京的首位度,明代领导人在南京周边划了一个圈,取名南直隶省,区域差不多就是今日苏皖两省的区域(含上海)。
这片区域包括了富庶的江南和一马平川的黄淮平原,也包括了老朱家的老家所在的凤阳府,是当时中华第一省。
南直隶地形图苏皖的分家
清兵入关,改南直隶为江南省。失去陪都地位的江南省,区域广阔,经济富裕,对统治阶级成为一个威胁。削江南省的规模,势在必行。
怎么分,成了摆在统治者面前一道题。
常规方法,以自然地理为依据,沿长江分。这对于稔熟中国统治之术的清朝皇帝来说,绝不是一个好选择。把江南江北纵向切成两块,就不会有地方势力拥有长江之险与中央政府分庭抗礼了,纵向分割方案是古典统治技术之下的折衷之策。
漫漫分家路
苏皖两省的分家是一段漫长的过程,差不多用了近一百年才完全分开。
这主要由于清代特殊的行政管理体制。在明代一省最高领导是布政使,此外还有临时性质的巡抚(比如王阳明巡抚南赣)。到了清代,巡抚成了常设职务,每省一般设一个巡抚(总管全省工作,约等于省委书记兼省长)、一个布政使(专管一省的财赋和人事)。
而江南省却比较特殊。清初江南省原设凤阳、安庐(后改安徽)、江宁三巡抚,康熙四年十一月(1666年1月),撤凤阳巡抚,分别并入安徽巡抚和江宁巡抚。初步形成两省格局。
苏皖分家康熙六年(1667)七月,安徽江苏逐步完成了实质上的分居。为什么说是分居,因为根据当时的一份会议纪要,江南的左右布政使司(约等于省政府)改为江南安徽布政使司和江南江苏布政使司,实质上分成了两省,名义上还都挂着江南。
此时的安微省会在江宁(南京),江苏省会在苏州。你没看错,安徽的省会借在南京,江苏的省会在苏州。乾隆二十五年(1760)安徽省会迁回安庆,江苏省则设江宁、苏州两个省会。
至此两省完全分开。
苏州书院巷的江苏巡抚衙门旧址苏皖横向的相似性远大于纵向
如果翻开地图审视,会发现纵向分割两省实在找不到明确的依据,省界线上既没有明确的河流,也没有山脉作为分岭,反而把横向的长江和淮河流域给切断了。
实际上由于横向的河流和气候条件的原因,两省横向的相似性远大于纵向的相似性。皖北苏北都是传统的农业经济,以旱作为主;皖南苏南是水乡风格,都有梅雨季,都是丝绸茶叶的产地。饮食上皖北苏北都是面食,江南都是米饭。甚至从地名上看,安徽有淮南淮北,江苏有淮安;安徽有宿(读须)州,江苏有宿(读须)迁。
分家对今天的影响
统治阶级为了便于统治的管理,采取的纵向分割,无意中也为后世留下了一些积极影响,算是歪打正着吧。
第一个好处是经济上的平衡。皖苏二省都分到了淮北、淮南和江南三部分地,这样做是为了使富庶的江南和稍次的淮南、以及经济上相对落后的淮北能够肥瘠搭配,以免省与省之间经济背景相差过远。
另一个好处是便于水系的管理。两省各拥有一段完整的淮河和长江水域,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说,大大避免了在水域权益和环境治理中的互相伤害的推诿扯皮。假设划江而分两省,在水面通行权上会有矛盾,而由于共享水域,两省对污染治理的积极性不高。
不利的一个影响也有。纵向分割使安徽变成一个内陆省,缺少出海口,这在海洋经济时代是一个重要损失。
题外话
正由于南北经济的差距,江苏省2006年提出了南北对口支扶的政策,省内经济一哥苏州与十三妹宿迁结对,产生了苏宿工业园区。我也因苏宿工业园区结识苏州,并最终来到苏州。从某种意义上说,1666年的康熙朝的一个决定至今还在影响我的生活。
注:部分内容参考地球知识局《江苏安徽是如何分家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