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司马错论伐蜀》

读《司马错论伐蜀》

作者: 浅酌低吟 | 来源:发表于2023-10-26 07:32 被阅读0次

    本周共读的亮点依然是国武老师的注释解读,太精彩都来不及记录,依稀记得:三川指洛河、伊河、黄河,这时我想到客家话在台湾又叫河洛话,当然这是多年看台湾公共电视台得到的信息,可能有错;宋代二程居住在新城,程门立雪故事的发生地也在新城;南阳是个人囗大省,有一千多万人口……看来国武老师读注释的饭碗别人是抢不走的啦!

    《战国策》在于对谋略的运用,叙述完备,关键在于对人性的理解,对利益的分配,荣誉的归属……林林总总的全盘掌握,运用谋略与口才的根本在于对人性的把握上。对每个人人性中的善与恶、贪欲和良知要有清晰的衡量和娴熟的引导,说服对方,必须要有一个将自己置换成对方的过程。掌控对方的状况和需求,才能对症下药、以为我用。对待人性,如果积极成分多,就用褒扬的、激励的方式以利益和荣誉使其就范,若人性中否定成分多,就要靠威胁的、惩罚的方式以恐惧和灾难使他就范。

    《战国策》是研究战国历史的典籍,也指向选材任能的观点,涉及人物也比较多。

    张仪在于战略上缺乏高瞻远瞩的政治眼光,司马错谏议借蜀之和伐蜀是真知灼见与朱元璋的“广积粮、高筑台、缓称王”是相同功用,闷声发大财又避免成为众矢之的。司马错言辞肯切从实际出发,不好大喜功,稳扎稳打,为秦国积聚财富开拓疆土。

    伐蜀的成功,奠定三个一:为统一奠定基础,蜀地是大粮仓,一个大粮仓;为中国开启关中时代,刘邦取天下走的也是秦的老路,一个新时代;为秦国开辟新的进攻路线,沿长江灭楚,一条新道路。

    张仪与司马错立场不一样思路不一样,心气高、居高临下,虽为相,却是外交家的行径,希望通过纵横捭阖达到控制天下,王霸天下,而秦惠王可能目光更长远些,渴望兼并天下,一统江山。

    司马错认为伐蜀可名利双收,伐蜀有利;而劫天子得恶名,危!

    秦惠王还是明智的,在张仪描绘的伟大前景之下,并没有冒进,先是趁乱平定巴蜀,获沃野千里,获民无数,这是得以雄踞天下的根本。

    君王在面临抉择时,有如炬的目光,能忍受诱惑,这是多么强大的内心,才能不贪功不冒进,审时度势。

    感慨于司马错知兵知战,知天时识地利,得人和。战争是人的战争,只有洞悉人性才能百战不殆,兵家的知己知彼,远胜知天时识地利。

    纵横家是方法论见长,潜谋于无形,胜于不争不费。善揣摩,通辩辞,会机变,全智勇,长谋略,能决断。也顺便上网查了查最后一位纵横家叫主父偃,下场也颇凄凉。

    世间纷纷扰扰难辨对错,历史浩浩汤汤难评功过。

    在这篇文中我们更应该看到作者文辞的优雅,如: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扣環辕、维氏之口,当屯留之道……一系列的动词,一连串的攻伐。

    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也。譬喻生动准确,《战国策》文章更具文学性。

    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可同《苏秦以连横说秦》文中秦惠王回苏秦的话语相呼应。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司马错论伐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ypei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