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听课时,偶尔见到有老师把课文当做例子教学生写作。今天,我也想拿莫怀戚的《散步》,做个尝试。
上课伊始,我在黑板上写了七个字:小中见大显真情,让同学们结合《散步》一文说说,老师今天这节课想干什么?有孩子举手说:《散步》一文写的事情就是生活中的琐事——散步,却体现了尊老爱幼这一中华传统美德。几个学生的分享之后,这篇文章的内容就已明了。在弄懂课文基本内容的前提下,我将教学的重点定位在从这篇课文当中学写作。
一、景物描写,充满诗意。
同学们说是一家四口三代人在田野散步,这是怎样的田野?同学们都能找到文中的景物描写段落——第四段和第七段。分析第四段的时候,同学们抓住了几个标点符号"!"";"和“……"。
袁昱坤同学说:"通过读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我感受到了作者对初春的喜爱之情。”
解珂瑶同学对语言更为敏感:“这个感叹号,我能感受到作者对春天的期盼之情。与朱自清的《春》当中,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有异曲同工之妙。因为作者的母亲年龄大了,在寒冷的冬季很受煎熬,他们都渴望温暖的春天赶紧到来,这样母亲就可以过得舒服一些了。”
分号是因为作者选取了不同的景来写,有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还有树枝上的嫩芽以及咕咕地起着水泡的冬水,并且在写的时候既有静态描写,又有动态描写,调动了多种感官,既有视觉又有听觉,写出了田园的诗情画意。
二、制造分歧,写出波折。
这一家四口在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情呢?学生很容易就能看的出来,在散步过程中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因为大陆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因为小路有意思。学生在分析过程中,感悟到因为母亲年龄大了,走大路省力、舒服、好走;而儿子调皮、对一切事物都充满着好奇心,也表现了年幼的儿子活泼调皮的特点。通过分析,学生能体会到制造分歧的目的在于增添文章的波澜,使文章一波三折,富有变化。
三、对称句式,耐人寻味。
第六自然段中对称句式非常的多,比如“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通过这些结构对称的句子,同学们能感受到作为中年人的作者,他身上肩负的责任之重大,能感悟到中年人深沉的使命感。
四、大词小用,意味深长。
文中说“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民族领袖"“严重关头"等词语,大词小用,也显示了作者强烈的责任感,表现了人到中年的我肩负着赡养老人、抚养幼子的责任,对生活充满了一种强烈的使命感。
五、结尾点题,凸显真情。
文末说:"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慢慢地"“稳稳地"“很仔细”,体现了“我”对年老母亲的体贴以及对年幼儿子的爱护。文中的"我”和妻子代表着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孩子,承担着承前启后的重任,也体现出“我”对生活的一种责任感,使命感。文末用这样的句子,更进一步凸显了文章的主题。
《散步》这篇文章,我和同学们一起总结出了以上五点在写作方面可以借鉴的东西,还不知道同学们写出来到底怎么样。
期待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