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发声:学生欺凌事件处置以学校为主
中国教育报 2017-12-28 09:13
教育部12月27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由教育部等11个部门联合印发的《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旨在建立健全防治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长效机制,有效预防中小学生欺凌行为。“与之前的意见、办法相比,《方案》出台了六个方面的新举措——明确了学生欺凌的界定、提出了预防的具体措施、规范了处置程序、对学生欺凌的不同情形明确了惩戒措施,同时建立了学生欺凌治理工作长效机制、理清了各部门职责分工。”教育部教育督导局局长、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何秀超在发布会上表示。
学生欺凌事件屡见不鲜,孩子是最为天真的生物,有时候却成了最“天真”的恶魔,欺凌和暴力散布在校园各处。有谁出来发声?又该如何处置呢?
根据今年发布的报告显示,全球每年有将近2.46亿儿童和青少年因体貌特征、性别与种族与文化差异等遭受欺凌。为防治学生欺凌行为,教育、民政、妇联等11相关部门,共同印发《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坚决对校园暴力说不!
为何欺凌事件无人管制?很多时候这些管理实效不强是因为对欺凌认识不清导致的。
所以该方案明确界定了欺凌的界限,语言欺凌与网络欺凌都算欺凌!
① 明确了学生欺凌的范围,是发生在校园内外、学生之间事件
② 明确了学生欺凌的构成要素,包括发生的单次或者多次、主观上的故意、表现的多种形式、损害的多个方面等四个要素;不管是反复发生还是偶然发生或者单次发生的欺凌事件,其性质都是欺凌,都应该严肃、认真对待和处理,这样也有助于在实践中提早干预学生欺凌事件,避免事态恶化。
③ 强调学生欺凌与学生之间打闹嬉戏区别。
那么该方案又指出该如何预防呢?
(1) 完善监控系统 定期开展排查
为防患于未然,方案要求,学校每学期开学时集中开展教育、在道德与法治等课程中专门设置教学模块,定期对中小学生进行欺凌防治专题教育,组织开展家长培训,引导广大家长增强法治意识,落实监护责任。
加快推进校园视频监控系统、紧急报警装置等建设,学校根据实际成立学生欺凌治理委员会。
此外,要定期开展排查,针对全体学生开展防治学生欺凌专项调查,及时查找可能发生欺凌事件的苗头迹象或已经发生、正在发生的欺凌事件。
(2) 加强心理辅导,构建一种自由、平等的学校教育氛围,帮助学生建立对学校和集体的认同感。
对于已经发生的欺凌又该如何处置呢?
① 必要时可将实施欺凌者转送工读学校
一旦欺凌事件发生,如何处置,谁来处置?
学生欺凌事件的处置以学校为主。
对欺凌者说,不!
针对学生欺凌的不同情形,方案明确了不同的惩戒措施:情节轻微的一般欺凌事件,由学校对实施欺凌学生开展批评、教育;情节比较恶劣、对被欺凌学生身体和心理造成明显伤害的严重欺凌事件,可请有关部门对实施欺凌学生予以训诫;屡教不改或者情节恶劣的严重欺凌事件,必要时可将实施欺凌学生转送专门(工读)学校进行教育;涉及违反治安管理或者涉嫌犯罪的学生欺凌事件,处置以相关行政部门为主。
校园暴力三种形式
语言暴力
语言暴力。语言暴力主要指包括起侮辱性外号,造谣污蔑等一系列对学生精神达到某种严重程度的侵害行为。
力量暴力
力量暴力。力量暴力主要指包括校园凶杀,肉体伤害等一系列对学生身体及精神达到某种严重程度的侵害行为。力量暴力在校园暴力现象中最为普遍。据警校学生反映,力量暴力在警校几乎每天都会发生。力量暴力表面上对受害学生的身体造成很大的危害,很有可能让受害者残废,甚至死亡。但除了身体上的伤害,更大的是精神上的伤害。因为暴力已经对人性有歪曲的认识,严重的很有可能导致反社会人格的形成,严重影响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同时,对施暴者也有极其严重的影响,对他们的心灵成长增添了大量的阻力,很有可能导致他们成人后走上犯罪的道路,这些人很难获得社会(主要是学校和家庭)的认可,社会归属感长期得不到满足。
心理暴力
心理暴力。心理暴力主要指包括孤立,侮辱人格等一系列对学生的精神造成某种严重程度的侵害行为。心理暴力的问题常被忽略,但其危害又非常大。心理暴力可能无处不在,而且任何学生和老师都可能成为施暴者。
狼觉得这种现象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个人方面(环境、性格、心理、身体素质、文化素质、人性方面);
家庭方面(环境、家教、父子和母子关系、父母的性格特点以及处理纠纷的做法);
学校方面(管制、规章、教育、师生关系、学生关系、校领导能力);
社会方面(大环境、媒体关注曝光度、社会心理学、群体与个体的关系、国家与政府);
作者:闲时花开
个人微信公众号:你一只狼一只羊
头条号:八卦娱乐流水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