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已过,从窗中向外望去,仍是苍翠的景色,若不是有楼房遮住视野,我想应该在远处有一座苍翠的小山。这时,思绪已经闪回到遥远的儿时的下午。
往往是雨季的午后,淅沥的雨声还未停歇,我会搬一张方椅放在窗前,悠然地欣赏雨中的景色。家乡在农村,雨景自然也带了些泥土的气息,这样反而更令我感到亲切——很多年后,我再观望窗外风景,时常想到家乡的雨。观景本身并没有任何的目的,只是因为自己需要那种静谧的气氛,雨声愈急,气氛愈浓。耳边除了雨声,还有风拂过瓦檐的呼哨。渐渐地,视线也开始模糊。这时,一本有趣的书是必不可少的,我便一边听雨,一边翻书。煌煌一部《三国演义》就是我在窗前就着那令人沉醉的雨景读完的,所以至今印象颇深。
后来,当我读到“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时,才发现平淡的窗户里也能赏出不凡的风景,心里暗暗佩服诗人的奇思妙想。对古典诗歌的兴趣也日益浓厚。初三那年,也是雨霁天晴,偶然望见教室窗外的月季花开,红色的花瓣点缀在绿色的草丛中间,瞬间想起李清照的词中有一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正好应了眼前的窗景。于是,作文的灵感油然而生,便提笔将这雨后的窗景顺带着李清照的词一并写在作文纸上。本是无意间写就的,被老师看到后直夸我文采好,还让我同桌在课上大声朗读,身为作者的我心里感觉无比自豪。
(图片来源网络)往事越多年,现在眺望窗外,心境已经完全不同,总觉得少了年少时的天真烂漫。在窗景里,一切的景物都好似默片一样在眼前放映,极为普通,但又令人新味索然——楼下间隔地停了七八辆汽车,中年夫人蹲坐在香樟树下清理鱼鳞,单车懒散地停在楼道门口,广玉兰的叶子已经露出鹅蛋的黄,怕是从冰凉的晨露里领教到了深秋的寒意。
每逢黑夜,那窗景就更显得萧条了。在茫茫的夜色里,路灯孤零零地守候着。偶尔会有一条瘸了后腿的流浪狗急急地走过,直到它矮小的身影消失,我才将视线转移。远处楼上零星的散落着几点灯光,也许有人正熬夜准备着第二天的文案工作,也有人正向他乡的好友抱怨生活的不公,或许还有人也像我一样,站在窗前,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做,只呆呆地望向远方。就这样望着望着,远处的灯光开始模糊起来,耳廓里响起窸窸窣窣的鸣声,深吸一口气,我想,是时候休息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