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接连看过几本关于母亲或母女关系的书,包括杨本芬的《秋园》、美国女作家克莉丝汀•汉娜《伟大的孤独》、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喜福会》、韩国作家申京淑《请照顾好我妈妈》、土耳其女作家艾丽芙沙法克的《名誉》,读到了各个国家、不同时代的母亲形象。母亲,无疑是对每个人的一生都影响至深的人,但是,通过这些作品却能看到,其实,我们很多人并不了解母亲,或者,并不像我们以为的那样,了解母亲。
可以去说,这些书是有意无意选择的结果(可能那个时期刚好对这个主题感兴趣),凑巧的是,最近读的几本书里竟都有专门描写父亲的章节,如迪士尼CEO罗伯特•艾格的自传《一生的旅程》、星巴克董事会主席霍华德•舒尔茨《将心注入》、麻省理工学院物理艾伦•莱特曼的小说《爱因斯坦的梦》,而这是在读之前没有预料到的。
之前,还看过中国作家止庵的长篇小说《受命》,写的是遭遇不公正对待的父亲,在遗物和遗书中留下种种要“我”复仇的暗示,自己“我”如何准备、策划复仇,最后未遂的故事,以及这件事怎样影响了自己恋爱、事业,乃至人生。《受命》虽然是小说,有虚构的成分,但实际也带有很浓重的个人色彩。
或许,在男性的成长过程中,也大都有一个绕不过去的父亲,包括那些在普通人看来已经取得非凡成就的成功人士,父亲,也往往是他们的一个心结。
为此,迪士尼CEO罗伯特•艾格特意解释过为什么必须要写父亲。他说:
我的特质和习惯,是我在人生旅途中有意抉择的结果,与许多人一样,这些抉择从一定程度上是我对父母作出的反应。
罗伯特•艾格的父亲是一位退伍老兵。他曾经很奇怪为什么父亲换过很多次工作,但位置总是不升不降。他后来得知,父亲被诊断患了躁狂症。他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经常会说出给自己招惹麻烦的话来。家人永远猜不到晚上回到家的是哪一个父亲。
罗伯特•艾格能够体会到父亲对自己的失望,知道他将自己视为一个失败者。他无论如何也不愿意体验与父亲同样的失败感。这让他下定决心,要努力学习,决不能度过抱憾的一生。
对于星巴克董事会主席霍华德•舒尔茨来说,印象最深的就是,工伤后的父亲,脚上裹着石膏,歪在沙发上,不能出去工作,不能挣钱,全家被抛入社会最底层。他的父亲,高中都没毕业,是个做事兢兢业业的老实人,同时也是个倒霉的人,干过的全是蓝领差事,卡车司机、车间工人、出租车司机,他一年从没赚到过2万美元,因而也没有能力拥有自己的房子。他没有积蓄,没有养老金。他从来没有从自己的工作中获得过人生的尊严和生活的意义。
虽然当时还是个孩子,并不知道今后能成为一个公司的老板,霍华德就曾在心里默默地想,倘若有出头的一天,一定不让别人沦落到父亲这种地步。
幸运的是,霍华德的母亲总是鼓励他挑战自己,相信他只要倾心倾力做好一件事,就一定会取得成功。她最大的理想是让三个孩子都能受到大学教育。他后来一直敢于做最大的梦,并将之变成现实,比如,为了进入星巴克,他花了一年时间终于使当时的老板杰瑞·鲍德温雇用他。同时,他也时刻不忘激发人们要敢于追求自己的梦想。
非常巧合,在父亲生命的最后几个月里,霍华德•舒尔茨正在努力与星巴克雇员之间建立互相信任的关系。后来,星巴克不再把员工称呼为雇员,而是伙伴,因为他们之间建立的是一种名副其实的、开创性的伙伴关系。
在《爱因斯坦的梦》中,有些人总是卡在他们生命的某一点上,走不出来,其中有这样一个场景让人印象深刻:
一男子孤独地坐在一张双人桌旁。十年前,他坐在这儿,他父亲的对面;他说不出来他爱他。他追溯整个童年的岁月,找寻曾与他父亲相亲的片刻,他记得那些夜晚,那沉默的人孤独地坐在那里,守着他的书;而他说不出来他爱他,说不出来他爱他。现在,桌子上摆着两个盘子、两个玻璃杯、两根叉子,与那个最后的晚上完全一样。这男子开始吃饭,他吃不下去,完全控制不了地哭了起来。他从来没有说过他爱他。
可以看出,自童年开始的父子之间的代际沟壑往往是很难填平的,成年之后如果最终还是没能跨过去,没有来得及重新打开心扉,达成认同和理解,对两代人来说都是特别遗憾的事,甚至留下终生的悔恨。
霍华德•舒尔茨就很后悔,在父亲去世之前没能对他说理解他:
我不应该责备他没能克服超越自身能力的困难去争取成功。
他最终慢慢化解了内心的痛苦,学着尊重父亲曾经为他们做过的事,而不是为父亲没有达到目标而感到遗憾,因为父亲也曾尽了他自己的最大努力。
罗伯特•艾格要幸运一些,他曾经把父母请到迪士尼,感激父亲和母亲为他们兄妹所做的每一件事。他告诉父亲,这已经足够,甚至绰绰有余了。
很多人心中都有一个绕不过去的父亲,如果父亲也是你的一个心结,希望这些故事能带给你一些启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