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自由写想法
没有选择的决策只能叫决心(转自得到)

没有选择的决策只能叫决心(转自得到)

作者: 招财熊猫 | 来源:发表于2019-02-22 23:12 被阅读4次

    今天继续转一篇让我点头如捣蒜的好书,希斯兄弟的《决断》。希斯兄弟说的决策,其实就是从若干个选项之中选择一个 —— 决策就是选择。

    这跟我们平常说的“决策”似乎不太一样。我们平时听说某某公司有某某“战略决策”,好像说的都是决定去做“一件事”,似乎不是什么二选一或者多选一。我们自己平时说“我决定如何如何”,也都是决定做一件事。那为什么希斯兄弟,非得强调从几个选项之中做选择呢?

    因为真正的决策就必须得有多个选项,才谈得上科学。我们听说的“战略决策”只有一件事,那是因为等公布结果的时候背后的权衡比较都被隐藏了。我们平时说“我决定如何如何”,那是因为……你那根本就不是科学决策。

    1.尽量多点选择

    卡耐基梅隆大学的几个研究者曾经访问了匹兹堡市的105个女中学生,问她们过去一段时间都做过什么决定。这些女中学生说了很多,结果研究者发现,女中学生的大多数决定,都是没有什么选项的。

    这些决定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就是决定去做一件事 —— “我决定从此之后再也不指责别人了。”

    第二类是对一件事,做一个 yes 或者 no 的选择 —— “我要不要跟男朋友分手”“朋友请我抽烟,我抽还是不抽”“晚上有个聚会,我去还是不去”。

    如果你是一个老江湖的话,你不妨欣赏一下年轻人的这些“决策”。如果你是一个年轻人,你不妨自省一下,自己平时做决定,是不是就是这样的。这些决策充满了青春的味道 —— 因为实在太直来直去了。

    她们没有给自己任何选项。别人说个事儿,她们要不就连想都不想直接就决定去干了,要不就稍微好一点、想一想干还是不干。她们就没想到,我还有没有别的选择?我能不能把这件事改一改?

    那老江湖会怎么做呢?咱们就说晚上聚会这个事儿。老江湖收到聚会邀请,他在去和不去之外,还有别的办法 —— 比如说晚上先去干个别的事儿,然后去聚会地点扎一头就走。你邀请他去,他给你面子的确去了,但是实际上他大部分时间做了自己的事儿。

    声明一点,我也不是老江湖,我喜欢直来直去。但是多年以来,我的确观察到一些有意思的现象。比如有的人,他请你帮个忙,你肯定是能帮就帮,帮不了就算了。但是当你请他帮忙的时候,他能帮,但是他总能发现一个机会,在帮你做这件事的同时,顺便帮自己也做个什么事情。从交朋友角度来说,我觉得这个习惯似乎不太好。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有的人的确是特别善于给自己增加选项。

    而增加选项的好处非常明显。同样是这个研究发现,如果只能选择 yes 或者 no,从长期看来,你有52%的决定都是错的。如果你能增加一两个选项,那么选错的比率就下降到32%。选项增加了,选对的可能性反而也增加了,这就是因为当你没考虑到别的选项的时候,你实际上是钻了牛角尖。

    还有人做过一个实验。现在有一部的电影的DVD,这个电影是你喜欢的明星主演的,DVD要价15美元。研究者先问一组受试者,在这个情况下,你愿不愿意花这15美元,买这个DVD?结果80%的受试者选择买。

    然后研究者又找了一组受试者,这一次增加了一个选项:你是愿意花这15美元买这个DVD,还是愿意把这15美元省下来、花到任何你想花的地方去?

    咱们仔细想想,这所谓增加的一个选项等于是废话 —— 我不买DVD当然就省了15美元,这15美元本来就是我的钱,我当然想怎么花怎么花!

    可就是这么一个多余的选项,就让愿意买DVD的人从80%下降到55%。

    所以说,哪怕你仅仅“意识到”自己还会有别的选项,你的决策水平都能大大改观 —— 因为你现在不是钻牛角尖思维了。

    这个道理说出来非常简单,可是很难做到。事实上,就连大公司的CEO们都会犯女中学生的错误。有人调研发现,CEO决定是否收购一个公司的时候,很多情况下就是一个 yes/no 决定,什么改变条款、什么多几个选择,都不考虑。当然CEO钻这个牛角尖也是有原因的,我在别处看到过研究,说一个CEO的媒体曝光度越高,他收购别人公司的时候愿意给的溢价也越高 —— 换句话说,收购公司,常常是CEO们过度自信,彰显个人魅力的行为。

    这个道理就是一定要给自己增加几个选项再做决定。那上哪去找好的选项呢?

    2.寻找亮点

    最简单的增加选项的办法,就是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希斯兄弟讲到,比如说沃尔玛商场,是怎么一步一步做到这么成功的?沃尔玛老板有句话,说我在沃尔玛采取的每一个动作,几乎都是从别的商店那里抄来的。

    这句话很有意思。我们今天看沃尔玛商场,跟别的超市都不太一样,它是一个主打廉价商品的巨无霸 —— 可是沃尔玛老板居然说他的好东西都是跟人学来的。所以借鉴好想法并不可耻,借鉴得多了你就自成一家。

    这个关键思想在于,如果你面对一个困难不知道该怎么办,你可以看看别人是怎么办的。这个道理似乎也太简单了,但是我讲个故事你就明白这并不简单。

    这个故事我是在蒂姆·哈福德的《适应》( Adapt )这本书里看到的。几十年前,越南刚刚结束战争,老百姓生活条件非常差,很多儿童营养不良。然后一个国际组织,就派两个美国科学家前往越南,看能不能想办法解决一下儿童营养不良的问题。

    我们的解题思路是借鉴。但是这两个美国人没有前人的成功经验可以借鉴 —— 儿童营养不良,正确的解决方案是提供粮食援助啊!可是现在根本没有援助,就派两个营养学家去,营养学家难道还能变出营养来吗?

    但是美国人还真做到了。他们借鉴的是越南人自己。他们深入到越南农村调研,就发现并不是所有儿童都营养不良。有些儿童家里同样很穷,可是营养状况就不错。美国人就问这些儿童的家长都给孩子吃什么,原来这些家长平时爱弄一些小鱼小虾给孩子吃。

    我们知道越南靠海,小鱼小虾在普通越南人看来是非常低级的食物根本不屑于吃。但是营养学家马上就意识到解决方案就在这里。他们在各个村子里召集村民开会,请给孩子喂小鱼小虾的家长传授经验,他们向村民保证,用这个方法就能让你的孩子避免营养不良。

    结果两个营养学家一分钱没花,把营养不良的问题解决了。

    这个借鉴的思路,叫做“寻找亮点”。哪怕大多数人都失败的局面下,也总会有几个人是成功的,那你就看看那几个成功者是怎么做的。这个思路其实有点进化论的意思,事先不预设立场,让各路人马自由发挥,自然选择,找到成功的尝试。

    希斯兄弟说的增加选项的办法,也包括寻找亮点。举个例子,比如说你是一个中学的校长。你们学校一到中午吃饭,学生要花很长的时间排队打饭,那你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希斯兄弟说,你应该先从内部找经验,再向外面寻求借鉴:

    1. 先看内部有没有“亮点”:有没有哪个打饭窗口的队列总是前进得特别快?

    2. 再看同行:别的学校食堂,是怎么做的?

    3. 同行也不行,再找不同领域的经验:其他需要排队的地方,比如说银行、商店,它们都是怎么做的?

    如此说来,要想给自己增加选项也不容易。好想法不是凭空冒出来的,你得学习很多别人的经验。掌握的套路多,办事的选项就越多。

    有了各种选项之后,你还需要一个小技巧。

    3.并列选择

    今天咱们说的道理都是一说出来感觉特别简单,实际应用并不简单。第三个道理也是这样 —— 那就是,你要把多个选项都摆在桌子上,要选就一起参选。

    这不是废话。比如说你要设计一个什么东西,找了两个设计小组。第一组,每想出来一个什么方案就给你看,然后你提各种意见,他们拿回去再修改,再提出不同的方案。第二组,一次性地给你提供了好几个方案,同时摆在你的面前,让你选。你选定一个,他们回去再略作修改。

    结果实验表明,第二组的做法效果要好得多。都摆出来,哪个好哪个不好一目了然。一个一个比较,费时费力而且到后面你会忘了前面的。

    你看选秀节目选歌手,特别喜欢搞两两PK,这样做节目特别热闹,但严格来说并不科学。类似地,体操比赛一个比完给一个打分,其实也不科学。最好的办法是所有运动员都比完了以后统一打分,而且允许裁判回看每个人的录像。体育比赛本质上是娱乐节目,打分形式有戏剧性的追求。

    我们平时买东西、决定科研课题、选择上哪个项目,最好的办法都是把所有方案都摆出来,统一选择……当然如果找对象也能这么选就更好了:)

    所以你看评书里那些古代谋士给主公出主意,比较讲究的做法是一次性给三个主意让主公选择 —— 有上策、中策和下策。一方面都放一起说容易比较,另一方面这也给了主公一种控制感。

    所以现在大人物做决策,往往都要求幕僚多给几个方案。不过这样的老板也容易糊弄,基辛格给尼克松当过国务卿,基辛格后来写回忆录,说尼克松总是要求至少给三个选项,而他的幕僚有时候其实只想给一个选项,然后故意找两个实际上根本不可行的选项作陪衬!

    基辛格开玩笑说,这帮人给总统的三个选项其实是第一,发动核战争;第二,直接投降;第三,要不咱们就这么办……

    当然这个精神是总统面前必须永远有多个选项。

    仔细想想,生活中的你,有选择吗?在做决策吗?不要让决策变成表决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没有选择的决策只能叫决心(转自得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zayy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