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19-11-10

2019-11-10

作者: 崔金娥 | 来源:发表于2019-11-10 09:24 被阅读0次

    死亡是人生最大的课题?

    面对死亡,中国古人展示的是不想死,《儒林外史》中讲一个人,到死了,还想着省钱,不浪费灯油。这真的是人间之大悲哀。

    柏拉图在《裴多篇》中说,苏格拉底临死时很从容,死前还在和学生们开玩笑,让人们认识公正和承诺之重要。

    对比下,西方和东方对待死亡的态度简直差别太大了。

    为何有些人如此怕死,而有些人却慷慨赴死呢?这是一个极其哲学的话题。

    哲学追求的是灵魂不死,是摆脱尘世肉体的束缚,所以很多哲学家和高人不怕死,而是在有生之年,专注于灵魂生活,练习死亡,或尝试对死亡的直觉观感。

    凡事肉身之人,在死后都无法感知世界,那我们为何要宣称灵魂不死呢?或许这背后的原因很富有哲理,因为无论我们相信不相信灵魂不死,我们活着时都可以假设着过上一种灵魂生活,以便取得生命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因此我们不能像严监生那样,快死了还记挂着灯油,而应该在短暂的生命中,看破生死,心无挂碍,从而智慧生活,实现自我价值。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而西方的哲人比如海德格尔却说“未知死焉知生”,因此他提出人活着,要向死而生,这样才能感到生命的紧迫,最大可能的实现人生理想,完成生命超越。

    小孩最害怕死,一提到死,就吓得乱跑乱叫,这是一种自然本能,这说明人都不愿死去,都有惧怕死亡的本性。但按照西方人的理解,死亡无论我们害怕还是不害怕,都会来临,因此要今早地告知孩子,让他们对死亡逐渐习惯,以免死亡真的来临时无法面对或承受。

    有人说,练习死亡是一种哲学生活方式,在死亡的大背景下,我们可以用哲理思考人生,还可以用宗教超脱,用艺术去创造,去体验,去超越。时间给每人都带来了不同的礼物,而到最后相同的是,每人都留不住这些礼物。

    曹雪芹有诗云:任你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死亡虽然令人同情,但殊途同归,每人都得死。最主要的还是死的有意义,死得其所。

    一个人要以何种姿态才能在白云苍狗、浮沉世事中取得短暂而又风险的生命意义。也许只有当你满怀热情与憧憬,当你把活着的每分每秒都当做最后的时刻来度过,人生的戏剧便不会悲苦落幕。

    松树千年终是朽,槿花一日自为荣。纵观千古对月,无论历史的长河怎样洗涤旧迹,无论留下的事物怎样斑驳破碎,它们仍然闪耀着为之倾倒的光芒。毕竟,在人的灵魂和创造奇迹中,有些事物是不会随着物质和肉体的死去而消失的。

    结语:蝉鸣声不已,安有死亡时。一岁一枯荣,万物无有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9-11-10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zbob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