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胖在《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上多次反复提到了学者施展和他的新作《枢纽》,称此书为“今年最大的一次认识升级”。我在「得到」APP开放购买通道后,第一时间购买了这本书,读了将近一个月,收获颇多。
《枢纽》ISBN 978-7-5495-8608-0首先简单介绍一下施展和《枢纽》。
施展,现任教于外交学院外交学系,外交学院世界政治研究中心主任。2008年于北京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曾于巴黎大学访学。研究方向为政治思想史、政治社会学、历史哲学、国际政治。
《枢纽》全称为《枢纽:3000年的中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1月出版。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包含哲学篇与社会学篇;第二部分为「上篇」,副标题为:作为“中国”的世界;第三部分为「下篇」,副标题为:内在于世界的“中国”。
在此书中,施展试图在一种新的全球史视野下,重新理解传统中国以及以中国为文明核心的东亚世界的历史;并把这个东方世界与西方世界的相遇作为伟大的中国革命的历史背景,考察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他指出共产主义革命及其观念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世界理念,促使中国的现代化转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推动着中国高速成长,中国力量正在融入并重组世界秩序。作者在书中详细分析了这个宏大历史过程的内在机理。作者没有采用传统的通史叙述方式,而是以政治统治和社会治理的秩序演变为线索,以秩序构成诸要素的分析作为全书的主要内容,形成了宏大状阔的论述格局。
这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中国通史,也不是专门的政治学著作;这是当代青年人在大时代进行大构想的一个可贵尝试。
每个人读书的侧重点与主体感受不同,对用一本书的评价也会有不同。就我自身而言,这本书真的带给我一次认知升级。作为一个历史学学生,长期以来接受的史学教育是中国史与世界史界限鲜明,并立独行。在鸦战之前,中国历史一直是相对独立且封闭的。历史教材中的中国历史丰富且独立,历史转折事件的产生条件及来源也模糊宽泛,《枢纽》一书提出的全新视野及中国的“超大规模性”理论了我全新的思路与认知。
我很想全局性的写一写这本书的内容,但全书调用了地理、历史、哲学、思想、经济、财政、货币、军事、人口、社会、法律、国际政治等各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对几千年的复杂历史,以及百年来的成败兴衰给出了庞大的体系认识,彻底认识和理解需要对书本一读再读,所以现在我只来梳理一下,施展在书的导言中都说了些什么。
《枢纽》序言:十字路口的大国与历史热一、何谓“中国”?
施展提出,一个迅猛崛起的大国,其崛起本身会造成所处体系的深刻变迁,过去所习惯的参照体系发生改变,我们无法说清自己是谁、自己想要什么、自己与世界的关系是什么,往往会陷入一种深刻的身份焦虑。
为了化解这种焦虑,处在十字路口的大国往往会关注历史,渴望通过对历史的重新理解,来廓清当下,构想未来。在历史和现实的双重意义下,回答“何谓中国”这一问题,直观上呈现为对过去的重述,实际上是在勾勒未来的方向;换言之,我们对未来的想象,是基于对过去的理解,在这个意义上,历史学就是未来学。
二、中国历史的根本特殊性在哪里?
本书提出,要构建新的历史叙事,首先需要有对于中国历史的特殊性理解。而中国历史的根本特殊性,施展认为体现在两点:一是中国是一个轴心文明的载体,一是中国的超大规模性。所谓轴心文明,及中国先秦时期产生的原生性文明,他在之后的历史发展中,承载中华帝国的政治发展,以此衍生出一系列历史效应。而基于庞大人口与财富的超大规模性,则是帝国发展的支柱。简言之,庞大政治体的维持与轴心文明的存续,是两个互相有需求的独立逻辑。
中国的超大规模性不仅是地理上的超大规模,也是帝国内部秩序上的超级复杂性。这也使得中国在现代转型时面临的任务变得极为复杂。
三、作者的解答
“何谓中国?”
中国作为超大规模国家,从内部来看,他是一个体系,从外部来看,他是当今世界秩序当中的海陆枢纽。当代世界秩序的三大构成要素,分别为海洋秩序、大陆秩序,以及海陆中介/枢纽秩序。作为体系的中国,内在的包含着海洋和大陆等多种要素,它们通过历史的演化与现代的整合,而凝为一个共同体;中国因此得以同时嵌入在现代世界的海洋秩序与大陆秩序之中,作为海陆中介/枢纽,因其超大规模而获得动能,将人类秩序联为一体。这是中国作为世界秩序自变量的真实体现,是中国作为世界历史民族的责任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