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小王子•周末读书会」
吴军谈如何在二流大学接受一流教育?

吴军谈如何在二流大学接受一流教育?

作者: 007小王子 | 来源:发表于2017-06-25 12:02 被阅读25次

    声明:版权归得到App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我们花了三天时间聊教育的话题。大家都希望自己能够进好的大学,但是教育资源总是有限的,在世界各国都是如此,因此不可能所有的人都能进入最好的大学。

    那么,如果进了二流大学怎么办呢?是否还有机会呢?有的,而且机会并不比一流大学小很多。但是,这就要看自己怎么度过四年大学时光了。

    为了讲怎样在二流大学接受一流的教育,我们先来看两个事实。

    首先,从优秀人才的产出来看,虽然一流大学出的名人比例总体上比二流大学高,但是差别不是很大。我在《大学之路》中给了具体的数字,说明无论是在教育界还是在工业界,最杰出的那一群人所上的大学千差万别,并非都来自名校。

    但是另一方面,名校的录取却比第二档的大学要难很多。这里我给你举一个具体的例子,通常在美国排名前20的顶级私立名校被认为是水平最高的。州立大学,哪怕再好也排在这些顶级名校之后。在美国能够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录取的前1%的学生(伯克利董事会奖学金的获得者,每年大约100名),有一半会被哈佛大学拒绝掉,前10%被录取的人,可能只有20%能达到哈佛的录取标准。

    但是反过来,被哈佛录取的学生几乎100%都会被伯克利录取,这说明两所大学的学生在入学时的水平还是有明显差距的。但是毕业以后,从伯克利毕业的学生中,表现前1%的人不仅不比哈佛的平均水平差,甚至和哈佛最顶尖的学生相比,也毫不逊色。

    我在Google的老板诺威格博士毕业于伯克利,他给了一个颇为合理的解释:在伯克利那么一所有两万多本科生的大学里,要想做到前1%是很不容易的,尤其是在教育资源有限的时候,这个难度比在哈佛做到前10%大得多。既然他在大学四年里做到了这一点,那么说明他有过人之处。类似地,在中国,清华最后10%的学生的高考分数都会比北京理工大学或者北京邮电大学前10%的人高,但是走出校门后,后两所大学最好的学生的表现一定比清华平均水平要好。

    第二个事实是,一流大学的教授讲课也未必比二流大学好,或者说它们之间的差距不在上课水平上。这一点,和重点高中与非重点高中的差别不同。一流大学不过是在某种量化排名下综合水平显得比较高,未必能够做到每个专业都好。

    在美国,无论是哈佛,耶鲁还是普林斯顿,计算机教学水平要远比一些优秀的州立大学差,比如伯克利,密歇根大学和(西雅图的)华盛顿大学(区别于位于圣路易斯的私立的华盛顿大学)。就算是一流大学里最好的专业,教课也未必教得就比州立大学好。

    斯坦福是世界上最顶尖的大学,而且从进步的速度上看远远高于任何一所常青藤大学,包括哈佛。但是,很多大教授们讲课并不认真,用斯坦福著名教授,DSL(数字用户线路)之父查菲(John Cioffi)院士的话讲,斯坦福的教学水平可能还比不上伯克利呢!从师资来看,斯坦福可能比伯克利平均水平好一点点,但是差距非常有限。斯坦福很多教授的心思不在教学上,而在办公司上,甚至搞投资上,而伯克利的教学要认真得多。

    但是,为什么美国一流大学成才率总体上较高呢?或者说一流大学在教育上相比二流,到底牛在哪里呢?

    我专门研究过美国最好的20所私立大学和比较好的公立大学的差别,很重要的一条是,前者给予学生非常大的选择权,而后者没有,这主要是资源多少所导致的。一流大学人均有比较多的师资、经费和实验设备,因此常常给予学生比较多的选择空间,而二流大学人数众多,照顾不过来,专业设置就比较死板了。不幸的是,大部分学生学习并不主动,在一个相对受约束的环境里,他们自己变得拘束起来,四年下来,基本上变成了按照要求上课、考试、毕业这样一个被动的人。

    第二个差异是环境,尤其是同学本身的环境。很多教育家认为,将哈佛大学某一年入学的全部1500名学生,送到一个二流大学接受(封闭的)教育,他们最后成才的比例,依然会很高。因此,在美国有一种比较普遍的观点,就是一流大学的生源和环境是造就学生们成才的最重要的原因,而并非课程教授有什么太多差别。一流大学的学生水平比较整齐,而二流大学的就良莠不齐了,很多学生未必很会交友,有什么圈子就接受什么圈子,在一个平均水平高的圈子里,自己的水平也就高了。在一个水平参差不齐的圈子里,受到的影响是好是坏就难说了。

    基于这些事实,我们就可以制定二流大学的一流战略了。

    首先,我们还是需要明确教育的目的远不止是上课和考试,而是围绕着未来生活展开的。因此在选择学习什么,不学习什么的时候,个人的主动性就非常重要。我在清华时,那里的文科当时几乎是零,放到中国连二流都算不上,但是毕竟有一些文科的课程。我在选修课时,对很多工科学生不感兴趣的课程还是尽可能地选择。

    周末,我也经常去隔壁的北大,接受人文的熏陶,虽然没有在那里正式选课,但是我还是混进教室听了一些北大老师讲课。我能非常清晰地体会到北大课堂上的学术风气要比清华自由得多。对于系里安排给我的必修课,坦白讲,逃掉了不少,这样可以让我有时间做别的事情。

    也就是说,我在一个指令性计划非常严格的教学体制内,尽可能地去接受博雅教育,顺便说一句,我在清华时,艺术和音乐这样的课程的成绩,要比计算机课程的平均成绩还高。我之所以认认真真学这些课程,是因为我想在未来做一个有趣的人,而不是一个书呆子。

    后来在约翰·霍普金斯,那里的工学院应该算是二流前列,在美国排名20-25名之间,当然我所在的专业非常好,在世界上名列前茅。在这样一个二流工学院,肯定就比在
    MIT(麻省理工学院)这样的学校有所不足。那么不足之处在哪里呢?并非每一个教授水平差,而是专业面比较窄。

    在MIT,你可以学到任何工程方面的课程,但是在美国大部分大学做不到这一点。在约翰·霍普金斯,每学期能学的计算机课不过10门左右,没有太多的选择性。如果我只是满足于选课,做论文毕业,那么视野一定非常窄。

    不过,由于我过去的生活目标是做科学家,搞理论研究,因此我在读博士时一半的课程是数学课,再加上其它外系的课程,数学课占了课程数量的一半,这是我后来能够写数学书的原因。甚至我的论文工作绝大部分是在电机工程系(ECE)而不是计算机系完成的。这样,花同样的时间,我在一个二流工学院里接受的工程教育完全不逊于任何最好的工科大学了。

    如果你今天在一个二流大学里,其实老师讲课的水平和一流大学没有太多差距,但是每一门课的要求会松得多,这时能否学好课,就看自己的主动性了。虽然二流大学课程的选择相对少一些,条件差一些,但是总是有自主选择的余地,那些选择对于本科生也已经足够了。

    接下来,我讲讲环境的影响,哈佛这样的大学之所以好,是因为有一个好的同学环境。但是,在二流大学,你可以刻意造就这样的环境。我们常讲,十步之內,必有芳草。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前一句来自西汉刘向的《说苑·谈丛》,后一句来自《论语·公冶长》。

    虽然说一流大学里,学生普遍的素质高一点,但是在任何一所大学里,都有聪慧贤德之人,而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只要自己有心向上,自能聚拢一批这样志趣相投的青年人,也自然能加入到他们的行列。实际上这就在平均水平中等的大圈子里营造出一个精英的小圈子。

    我为了在《大学之路》第二版中补充关于伯克利的一章,专门对这所大学进行了细致的研究,我发现,虽然这所大学入学的学生水平相差很大,但是一年之后就形成了自然的分化,然后形成了一个大约占学生数量20%的精英圈子,他们互相来往,彼此虽然竞争,却也互相鼓励,互相学习,这些人最后和哈佛或者斯坦福的学生差距很小(即使有的话)。

    由于伯克利每年入学人数大致是哈佛或者斯坦福的三到四倍,这些学生中的精英人数并不比哈佛、斯坦福少多少。那么这些比较优秀的学生和普通学生有什么区别呢?主要还是体现在主动性上,他们比较明确自己将来的生活是什么,对课程以外的事情非常上心,有比较强烈的领导欲望。相反,伯克利还有一个排名最后20%的学生的圈子,他们也互相影响,而常常影响下来的结果就是,今天张三退学了,明天李四也不想上了,时间一长,这个圈子里的人都退学或者留级了。

    伯克利四年的毕业率只有72%,六年毕业率也只有91%。没有按时毕业的学生大多来自后面这个圈子。什么样的圈子,决定了什么样的命运。中国二流大学,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比伯克利还要严重不知道多少。因此,一个二流大学在校的学生选择圈子很重要,不要总是选那些能够在一起吃喝玩乐却胸无大志的所谓志同道合者。

    总结一下今天的观点。在二流大学里学生应该做的事情是,首先,明确自己未来的生活目标,主动根据这个目标去尽可能宽泛地学习,培养技能,而不是被动接受学校给你安排的规划。其次,构造一个好的圈子。当然,可以做的事情,要注意的地方还有很多,如果今后有机会,我整理好头绪,再和你分享。

    祝进步

    2017年2月22日于硅谷


    声明:版权归得到App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喜欢就加入小七学习营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吴军谈如何在二流大学接受一流教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zglc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