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曾看过一篇《自律力》的书评,记得文章中提及自控与自律并非同一回事儿,好奇趋之,便翻阅思之。抛砖引玉一下,书中所指自控是避免不理性的行为,自律是指实现理想的行为。而本书重点不是区别自控与自律,是教会我们如何做到自律。
纵观本书,离不开两个因素,如果想成为理想中的自己,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衡量决定生活的两股力量,即环境和自身,从而实现自律。
一、为什么我们难以成为理想的自己?
最强大的诱因便是周遭的环境。
每每早晚高峰,我开车在路上,都忍不住骂上几句脏话。后来我知道,原来这是一种病,而且很多人都罹患过,它叫路怒症。
为什么会这样?我们并非反社会的怪物,仅仅是因为车开不快,汽车一辆挨着一辆,看不到尽头,周围都是粗鲁不耐烦的司机,这种临时状态,诱发我们丢弃了温文尔雅的风度。
曾经我与闺蜜住在帝都的二环内,附近有一个大型购物商场,我们每到下班最快乐的事情,就是逛商场消费。
我们把自己置身于这样的环境,往并不是有购物需求,而是因为它给了我们一种快感。当然,也诱发我们买一些既不需要也不想要的东西。虽然我们很清楚这种冲动消费,却无法制止自己的行为,还是每日必逛,每逛必买。
这让我想起了中国古代故事----孟母三迁,我们若居住在帝都遥远的八九环外,想必也没有精力和时间去这样消费。
这就是无处不在的环境,它无声无息的影响着我们。我们以为自己能够与环境和平相处,实际上它是在和我们斗争,我们以为自己能够控制环境,实际上它却在控制我们。
你不改变环境,环境就会改变你。
二、想成为理想中的自己,学会为自己创造自律的环境
首先,抑制第一冲动,三思而后行
我与闺蜜合租时,说话很随意,因为我知道她对我很宽容。所以我不必伪装自己,尽情表达自己的冲动,我们经常吵架,冲突不断,然后摔门而去。我们还算是好的,并未因此而老死不相往来,有很多本来很要好的朋友,就这样分道扬镳。
我看到微信上有这样的一种描述,小学时我的身边有50个同学,同样初中、高中、大学及工作单位各有50个同学,累计起来便是300个人,但最终走到一起或者保持联系的,就十几个或者几个人而已。所以因为一些小事儿,而失去了身边的朋友,着实惋惜。
我们要学会抑制住第一冲动,并三思而后行。它能提醒我们所处的环境,可能卷入一些毫无意义的小争论,而我们对付他们的最好方式就是什么都不要做,深呼吸。
然后,三步预测改造习惯的微环境
很少有人能像狂热的航海冲浪高尔夫爱好者一样,把坚持每天预测环境当成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一点,就不会如此频繁地被环境所蒙蔽,在确认了环境对我们强大作用之后,预测就是一件必须必做之事。
它包括三个相互关联的步骤:预备、回避、调整。
预备,看似友好的环境最值得警惕,如果不对环境做预备,什么都有可能发生。
我特别喜欢当红娘,可多年来从未牵线成功,我认为看似合适的两个人,每次都因不同原因而失败,比如宗教差异等。我曾经的一位同事,一共牵线成三对,均已结婚生子。我很好奇向他取经,他说,介绍时一般都看有没有夫妻相,如果有夫妻相基本都成功。
我觉得这是其中的一个判断标准,对环境的一种预备,确实好过我乱点鸳鸯谱,不评估周遭环境。
回避,我们无法接受太多挑战。很多时候面对一个环境的最明智的抉择就是回避它。
如果我们已经戒酒了,就不要去逛酒吧!把自己置身于环境之外。开篇所提到的逛街,如果不想再剁手,就不要居住在方便逛街消费的地方。
调整,某种对话或者言语,在一个环境里是恰当的,在另一个环境里可能是完全错误的。
女同事们在休息室里喜欢谈论家务琐事,也会提及自己的妈妈带孩子云云,那次我们说的正尽兴时,一个同事走进来,我们便戛然而止。因为她的妈妈刚刚去世,如果那时我们还要大谈特谈,那个同事会触景生情伤心至极。
我们需要做的是每天高度留心身边环境人,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
当然,最终的目的是创造。
行为习惯改变中最迷人的就是创造一个新我,它是如此吸引人,因为我们可以选择成为任何人,其中的挑战在于我们需要亲自选择,然后再行动。
问问自己,我到底是创造自己,还是在浪费机会让外界力量塑造我?
就如开篇提及的路怒症,我们该如何创造?
先抑制自己的第一冲动,当你要发怒时,提醒自己处在一个被外界力量所干扰的环境中,如果不想被干扰,请深呼吸,三思而后行。然后创造自己,比如你喜爱阅读或者听书,也许堵车的时候,正是安静学习的好机会,打开还未读完的名著,或者扭开喜马拉雅的按钮,听正在讲述的小说。
在此之前,你还可以做的是,预估你出门的时间是不是刚好早高峰,或者十一旅游高峰期,准备好你可能要面临的环境,可能会促发路怒症的环境。然后做出决定,你可以选择避开这个时段或者骑自行车近郊出行。
这样你周遭的环境就变得清晰干净得多。
三、想成为理想中的自己,自身技能长成计划
我们很难做到自律,除了以上环境因素之外,还有自身的投入度不足,那么如何让投入度轻松翻倍呢?可阅读以下六个逆向投入度问题,每天养成询问自己问题的习惯,结果会完全不同。
我今天是否尽最大努力去设定明确目标了?
我今天是否尽最大努力去实现自我的目标了?
我今天是否尽最大努力寻求人生意义了?
我今天是否尽最大努力追求快乐?
我今天是否尽最大努力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了?
我今天是否尽最大努力全身心投入工作和生活了?
我们需要做的是,把你心中关于行为习惯的目标一一写下来,如健康、家庭、人际关系、金钱、智慧等,保证你的每个问题,都以我是否尽最大努力开头。注意:“我是否尽最大努力设定目标”与“我设定目标了吗”是有区别的,请细细品味其中的正面肯定。
选择用十分制给自己打分,如果某一项的分数低了,就请自我检讨,我们或许无法每次都实现目标,但不应该找借口不去尝试。
附上书中某案例的图片,以便大家更好的理解如何使用这六个问题。
成为理想中的自己,必须学会衡量环境和自身那么,来估测一下吧,接下来的三十天里,90%的人给自己预测的成功率,在平均水平以上。但是现实世界,我们都是高级策划人,低级执行者。所以实际情况很少如此,不出两个星期,就会有一半的人放弃,不再回答这些每日问题的答案,从而放弃整个计划,这就是人性。
所以,此计划中有个重要的角色,便是教练。是自律计划中至关重要的跟进人,要坚持每天向教练汇报打分情况。可以是任何一个人或者花钱雇佣一个人均可。
每日问答的益处是,只要去做我们就能变得更好,我们能更快的变好,我们最终会成为自己的教练。
同时,我们还要学会规划,把你的自控力升级为自律力
规划是一种神奇的方式。当我们加入一个阅读小组时,就给阅读习惯增加了规划,或许还会重塑社交生活,当我们每周日早晨去教堂时,我们就用某种形式的规划控制着生活。
有了规划,我们就不必再做那么多选择,按计划行动就不会那么快被损耗了。这种规划应该是简单的。
每次周末都是我与老公懒癌的发作期。每到周末,我们的日子过的浑浑噩噩,早饭后便打开电脑,左手瓜子,右手薯片,躺在床上看电视或浏览手机淘宝,总是等到一天结束之时,才发现自己既没到户外呼吸新鲜空气,也没打扫房间。
有人会说,周末就应该这样过,但我个人经过几次这样的周末之后,发觉自己的身心并未得到放松,头部昏昏沉沉,且内心有种对自己隐隐的愧疚。
后来,我实在不忍再这样继续下去,便对我们周末的生活做出规划,什么时候打扫房间,什么时间看书写字,什么时候运动,什么时间逛街,什么时间休息等,规划了大致的活动范围和时间。
试用几次之后,非常奏效,我们周末时间利用的很好,既做到了充分的放松,也利用时间提升了自我,还增进了夫妻感情。
当然,此处提醒,无论我们想要实现组织目标还是个人目标,必须选择适合具体环境和个人性格的规划。
小伙伴们也可以结合之前提及的投入度问题,每天为自己设置规划脚本,设计自己的人生,按照规划好的一步一步执行。
当你坚持按照规划执行下来时,内心的成就感爆棚,一种离自己设计的人生更近一步的感觉,很美妙。
结语:如果想成为更好的伴侣,或者在工作中成为更好的经理,你不但要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还必须得到爱人或同事的某种认同,必须让你周围的每一个人都认识到你在改变,依靠他人,只会让改变的难度呈指数增长。
想成为理想中的自己,我们必须在这个不完美的世界里不断改变,这里充满了可能吸引和迫使我们偏离轨道的诸多诱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