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过去两年都没回老家过年,今年排除万难回去过年了。现在年过完了,也正式上班了。与同事交流过年的情况,大家的一致看法,现在过年的年味越来越淡了。套用春晚很火的歌曲形式问一句,年味都去哪儿了呢?
先让我来回忆一下记忆中的年味吧。
我的老家在徐州,典型的苏北农村,虽然没有特色的过年风俗,也算是有固定的模式。那时的过年是从农历腊月二十四开始的。一般在腊月二十四之前,上学的孩子已经放寒假了。小时候,最是期待过年了。一到腊月二十四,家里就开始忙活了,开始买鱼买肉,置办年货。而且要给姥姥家送“节礼”。“节礼”我们当地人的说法,过年前出嫁的闺女要给娘家送鱼送肉过节,后来的演变成也可以直接给过节钱。记忆中,家里还不富裕时,妈妈会买两份肉,两条鱼,给姥姥送节礼一份肉,两条鱼都会送去。然后姥姥会退回来一些年货,一般会退回来一条鱼。姥姥有三个女儿,过年都送节礼,姥姥家里东西太多的话,有时会多退一下,谁让姥姥最疼我妈妈的。有时候送节礼我也会跟着去,但是一般都是过完年走姥姥。
腊月二十四后,年味渐浓。我们当地有一个风俗-过年要炸丸子。丸子是用萝卜丝,面粉,葱,姜等佐料做成的素丸子。炸丸子的场面很是热烈,用家里炒菜的地锅,倒上2斤大豆油,烧热,放入由萝卜丝等材料做成的丸子,炸成金黄色,干香可口,小孩子总是拿着大腕在等着,盛在碗里吃个饱。现在的孩子肯定不会稀罕的,我家6岁的小女儿,丸子都不会尝一下,她不知道丸子在爸爸小时候只有在过年才能吃个饱。炸素丸子,每次都做很多,印象中可以每天用来做菜,烧汤,吃到正月十五。自从我上大学之后,对家里过年炸丸子的印象就很淡了,想想有十多年了。
过年的准备在大年三十那一天全都摆上桌子。大年三十的上午,妈妈会准备白菜豆腐饺馅,因为风俗是年初三之前不吃米饭,所以饺子是过年的主食,往往会包出很多饺子,然后煮出来,晾干,在接下来日子里,或做煎饺,或肉汤里煮,作为主食。做饺馅要准备一上午,白菜切碎,加入豆腐,葱姜细末,混合好,留在除夕边看春晚边包饺子。准备好了饺馅,就可以做年夜饭,当然大鱼,大肉是少不了,小时候还是很期待的。在妈妈准备年夜饭,爸爸和小孩子要贴春联。那时候春联都是自己写的,记得我上小学,或者初中,家里的春联就是我写的了,这也是一段难忘的记忆。虽说是年夜饭,但是都是在下午三四钟就可以吃饭了,吃饭之前要放鞭炮,一般要喝酒,吃饭要花两个小时这样子。吃完饭,大家会逛逛,然后期待春晚。在看春晚的同时,全家人会一起动手,擀皮,包饺子。还有一边吃零食,聊天,一边看春晚,气氛很是祥和。夜里十二点时,各家就会放鞭炮,煮饺子,磕头敬老天。然后春晚在《难忘今宵》中结束,大家上床睡觉。照例,妈妈都会叮嘱“大年初一,每个人自己起来,不准叫别人起床”。不知道这个风俗的来由,反正每年的除夕,妈妈都会有这句叮嘱。然后,大家在鞭炮声中睡去。
大年初一早上,虽说没有别人叫,大家还是很早的起床。门口已经被用棍子挡住了,风俗的含义是挡住财气,新的一年里发财。早饭会是煮饺子,吃完饺子,小孩子会去长辈家拜年,小时候的拜年就是磕头,爷爷奶奶大伯大娘叔叔婶婶会给压岁钱。90年代初的压岁钱一般是一块两块,五块十块的就是大钱了。记得小舅新婚后的过年,带着媳妇去给大舅和大妗子磕头,当时就是给的十块。那时的钱虽然少,但是钱很值钱,拿到压岁钱还是开心极了。一般会去村里的小店区买鞭炮玩。
初一过完,初二,初三就会陆续串门,走亲戚,舅舅会来接外甥区姥姥家玩。过年去姥姥家玩,是小时候的一个期待,一般会过一个星期才回家。那时候年味才陆续散去。
絮絮叨叨的写了在别人看来的流水账,在我的心中却是一幅幅的画面。那时候虽然没有钱,吃的穿的比不上现在,但是浓浓的亲情和年味却永远留在记忆里。
时光再回到现在,想象毕业也将近十年,自己成家之后,也是很少回老家过年。记得前两年,在无锡过年,有一年连饺子都没包,在超市买的速冻水饺。大年初二就没东西吃了。还好,现在城市给懒人提供了方便,初二有些饭店就开业了。最不能理解的是,过年的肯德基人气爆棚。在无锡的过年就在逛街度过,感觉就像平常的长假。很快的,春节假期就结束了。
因为前两年在无锡过年没有年味,今年的春节特意历尽困难回老家过年的。可是,记忆中年味去哪儿了呢?虽然年夜饭比以前都丰富,给孩子的压岁钱都是三百,四百的,可是没有了炸丸子,放鞭炮,贴春联,这还叫年味吗?姥姥姥爷都已经离开了我们,送节礼,走姥姥自然也就没有了。初二去市区逛街,买了礼品去亲戚家拜访,初五就返回了无锡自己的家。就这样,老婆还说,在老家真不习惯,呆的时间长了,明年不会回来过年了。
回想起小时候的过年,再看看现在的过年,年味都去哪儿了?
但是,我们都回不去了?不是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