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考试的内容很多,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明算、明字、一史、三史等。其中明经、进士两科尤为重要,因为许多朝中要员大多出自这两科,故对众多文人有特别大的吸引力。
明经主要考帖经,按古代圣贤立言来阐释义理,比较束缚人的思想。进士主要考诗、赋,二者均是有韵的文体,它讲究文辞华美,音韵和谐,诗歌要对仗工稳,赋要骈骊顿挫,基本上可反映出一个人的文学才华和学识水平。
因此诗赋便成为科举考试的一贯科目。考试方法很多,也苛刻,及第率常在百分之一二,尽管这样,但仍有不少文士为了跳过龙门,登上仕途,白首穷经,研究诗词歌赋,把考取进士、博取功名,当作毕生追求和整个家族的荣耀。
唐
唐玄宗开元年间,有一年考题是《终南望余雪》,据诗意要求歌咏秦岭山脉的支脉终南山上没有溶化尽的积雪,要求写成五言六韵十二句。
但有个叫祖咏的人只写了四句,“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便交了卷,主考官问他为何不写了,他说“意尽”,结果祖咏当年被录取了。
天宝十年,考题是《湘灵鼓瑟》。
唐德宗贞元七年,刑部侍郎杜黄裳作主考官,考诗一首,赋一篇。诗题是《青云干吕》,赋题是《珠还合浦》。
第二年,兵部侍郎陆贽任主考官,诗题是《御沟新柳》,赋题是《明水》。贞元四年,诗题是《赋得春风扇微和》。大历年间,有一年诗题为《小苑春望宫池柳色》。
宋
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有一次诗题是《主圣臣贤》,赋题是《训练将》。
端拱年间,有一年科举考试非常有趣。最初,书生云集考场,但结果仅录取了28人。放榜之日,舆论哗然,以为录取人数太少。不得已,朝廷又出题考试,第二次又录取了99人。后来还有不少学子云集叫喊鼓噪,以为录取还少。无奈,朝廷再出试题,诗题是《一叶落而天下秋》,又录取了31人,这才平息了学子之怨。
宋淳化三年,考题是《卮言日出赋》,当年孙何为状元,朱台符为榜眼,路振为探花。本年度参加科考一万七千三百人,是参加考试的举子较多的年份。
宋仁宗时,有一年,诗题是《黄花如散金》,不少举子都根据《礼记. 月令》上的“季秋之月,菊有黄花”之句,误以为黄花就是菊花,多从秋景立意,于是大多写跑题,只有六人以春景赋之,才被录取。
原来诗题典故出自南朝梁萧统所编《文选》和唐代司空图的诗集《独望》。二书有诗句“青条若总翠,黄花如散金”“绿树连村暗,黄花入麦稀”。据此可知诗题中的黄花不指菊花,而是指春天的油菜花,致使不少举子因学业不精而落选。
宋徽宗时,有年考题是《万年枝上太平雀》,本诗题立意是要求为皇帝歌功颂德,粉饰太平。
清
清朝康熙十八年,考试仍考诗一首,赋一篇。诗题是《省耕诗》,五言排律二十韵。赋题是《璇玑玉衡赋》(并序),本次参加考试143人,最后录取一等20人,二等30人,共50人,全部授予翰林。
清代有一次科考,以《事父母》为题。某生承题写道:“夫父母者,何物也?”考官评语毫不客气:“父,阳物也;母,阴物也。阴阳不合,乃生此怪物也。”
又有一次以《鸡》为题,有个考生在“中比”写道:“其为白鸡耶,其为黑鸡耶?其为不黑不白之鸡耶?”考官评语三字:“芦花鸡。”该考生在“对比”中又写道:“其为公鸡耶,其为母鸡耶?其为不公不母之鸡耶?”考官评语更简炼,仅有两字:“阉鸡。”
清代有一学使(考官)以“临财毋苟得”句为题试考生。一考生错把“毋”字写成“母”字,“苟”字写成“狗”字,学使啼笑皆非。他没好气地对考生说:“我出一联,你如果对佳,就免罚,否则重责不饶!”遂出句道:“《礼记》一经无母狗”那考生对道:“《春秋》三传有公羊”。学使叫绝。
清代梁章矩《制艺丛话》曾记一个考官出题为《盖有之矣》(见《论语》),考生作八股破题是:“凡人莫不有盖。”考官见了大怒,批曰:“我独无。”往下看起讲是:“凡自言无盖者,其盖必大。”考官赶紧将前面的批语涂去。往下再看是:“凡自言有盖者,其盖必多。”
清朝光绪三十一年,科举考试正式废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