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认识、接受、成长:读《自卑与超越》

认识、接受、成长:读《自卑与超越》

作者: 泋小溪 | 来源:发表于2016-01-19 18:05 被阅读124次
    自卑与超越

    著名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经典心理学著作《自备与超越》,被很多人认为是心理学启蒙书籍。通读一遍,收获颇多。

    按照作者的观点,我们在四五岁的时候已经统一了自己的心理奋斗目标,并已经形成心灵与肉体间的关系,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固定的"生活模式"。“一切人类问题均可主要归为三类:职业类、社会类、性类。”“每个人都努力想使自己变得重要,但是人的重要性在于他对其他人所做的贡献。”所有真正“生命意义”的标志在于:它们都是共同的意义——是他人能够分享的意义,在于奉献与合作。

    人何而为人?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一开篇,作者直言:生命的意义体现在“社会感”,人的重要性在于对其他人所作出的贡献,个人生命的意义在于与他人能否分享的意义。仅属于个人的意义毫无价值。作者也强调了合作的重要性:“证明的基本意义在于对他人的兴趣以及与他人合作”。纵观历史,计入史册的,无不是对人类的文明前进做出贡献的人。

    童年的经历、早期的记忆决定了人生的走向。正如“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作者持有相似的观点:一个人的生活模式在五六岁的时候就已经基本形成。我们通过在童年期获得的经验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这个世界,但是,经验很容易被固化,如果儿童期赋予了错误的意义,如果不予以纠正,只会一错再错。这也是寻求心理学专业人员帮助的必要性。而身体缺陷、骄纵宠溺则是导致错误诠释生命意义的两大重要因素。作者在此提出了个体心理学的意义:研究个人赋予世界和自己的意义,人们的目标、奋斗方向,以及解决生活问题的方式。

    从意义、童年的影响,作者进而提到了自卑感与优越感。自卑感普遍存在,因为我们都想改善自己。有勇气的人,会通过改善出境来摆脱自卑感。但是,如果缺乏行动的勇气,也无法摆脱自卑感,通过其他方式欺骗自己,自卑感只会更加强烈。这也是“舒适区”带来的弊端:短暂的舒适只会带来更多的不安和恐慌。不通过改善环境而获得的优越感,都是自欺欺人。将自己安于家庭的圈子,避免陌生环境带给自己的不安全感,进而形成的恋父恋母情结也是自卑感的体现。

    于此对立,优越感目标的确定,会帮助我们避免误入歧途。“生命的乐趣主要源于缺乏肯定”,正是由于自卑感的存在,我们才有改善自己处境的动力,而优越感则帮助我们形成前进的目标。作者建议作为心理学研究者,对每一个人要看到表面一下的东西,看到隐藏的连贯性,感到人格的统一性。早期记忆、梦、家庭和学校的影响都是塑成个人生活模式的重要因素,进而对工作、个人与社会、爱情与婚姻进行剖析。其中对家庭中兄弟姐妹间的微妙竞争关系以及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分析,值得品味。

    我在朋友推荐下,带着了解自己的目的来读这本书。一遍过后,发现很多重点值得再次学习。每个人都可以在案例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更会有这样的感慨:哦,原来我是这样长大的,原来我的好胜心是这样形成的,原来我的梦是我自己制造的。等等。认识并接受自己的自卑感,树立优越感目标,在合作中努力改善自己的环境;接受自己的家庭,了解自己的个性的缘由。这些都是这本书带给我的思考。工作或生活的“舒适区”只是暂时的安逸,内心如果不平静,除非降低自己对优越感目标的要求,否则只能去寻找突破口,让工作或生活的环境得以改善,超越自卑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认识、接受、成长:读《自卑与超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zlbx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