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共:2922字 9 图
预计阅读时间: 5 分钟
1
预售破1亿、上映一天票房破2亿,两天4亿、三天破7亿、四天破11亿……
2019年2月7日22:34猫眼发布预测:《流浪地球》总票房上映40天即破53亿。
当然,这显然不是吴京主演的电影第一次拿下如此高的票房,去年《战狼2》的盛况还历历在目。
不过说回来,53亿票房到底是什么概念呢?
有网友评论说,形象一点就是:观影人数如果手拉手可以环绕地球四圈半。
而在此前,好莱坞最受欢迎,在内地观众心中地位之高的《变形金刚》整个系列的5部电影,才仅仅在内地揽下了53亿票房。
很多人说,《流浪地球》势头一路攀升,成为了今年春节档的最大黑马。
确实,昨天刚刚把《流浪星球》刷完。看之前没扫影评,看之后第一反应却与各大媒体的报道出奇一致:
这部被称为中国第一部“硬核科幻”的电影,开启了中国科幻电影元年。
平心而论,说元年稍显夸张,但场面确实震撼。淘票票评分9.2,76万的评价里有97%的人评价了场面震撼。
不过,仔细翻了翻,依然出现了4392条差评,评论里两大观点占了多数:剧情不连贯,逻辑不完整。
都说看作品要先了解作者。
基于此,半夜我又爬起来重刷了《三体》84分钟视频剪辑版(用84分钟说完90万字《三体》三部曲),以及《流浪地球》的原著全文。
看过原著,尚浅的理解了些大刘(刘慈欣)的深度后,着实叹服。
所以,特写下个人拙见,不喜勿喷。
内含部分情节剧透,温馨提示,如介意请看完影片后再入。
2
第一,时间轴
电影一出,很多拆解电影与原著差别的推送络绎不绝。
不得不说,相比之下,让人感觉剧情不稳,逻辑混乱的源头,应该与时间轴有脱不开的关系。
电影中,时间轴的人物主线,主要围绕着男主小时候祖孙三代的海滩告别展开,一直到主角成年后,肩负把地球推离木星(原谅我无法说服自己使用“点燃木星”这个词),实现了拯救地球,拯救人类,让地球继续踏上流浪的“圆满结局”收尾。
而在事件线上,则以作为地球“领航”先驱者,为地球流浪之途开路开启。
但原著的时间轴,从人物主角开始,从出生,成长,一路上学,后娶妻,有了儿子,儿子又娶妻、生育……有明显的代际。
原著中,起承转合虽字数不多,又大量留白,但好在时代划分清晰,也能明明白白的分清楚,刹车时代,逃逸时代,叛乱等等时期。并刻画了人类为每一次选择和决策,付出了怎样的惨重代价:陷入恐惧循环,全球忽冷忽热,大陆化为荒漠,不断被小行星轰炸,在地下城被岩浆夺去生命……
而地球的逃亡计划,也分为清晰的五步:
第一步,用地球发动机使地球停止转动;
第二步,全功率开动地球发动机飞出太阳系;
第三步,飞向比邻星;
第四步,在中途使地球重新自转,开始减速;
第五步,地球进入比邻星轨道,成为这颗恒星的卫星。
电影较原著,代际感缺失,取而代之的,就略显急促,剧情不稳。
虽然电影中也交待了地球逃亡计划的五步,但既没有前期过渡,也没有后续衔接的操作,着实让人困顿。
还有人评论说,郭帆很聪明,他没那么贪,只是在一个巨大的糖堆里选择了一颗。不像其他人,挑来挑去,还弄了一地糖纸。
电影只是借原著铺设的背景,截取了木星与地球的一小部分,重新讲了另一个故事。讲了一个关于亲情、关于团聚,关于适合在春节阖家团聚时,观赏的故事。
但不得不说,把地球打造成最大的迁移飞船,确实是一个少有的高水平脑洞,档次与国外清一色幻想宇宙飞船大逃亡的科幻题材相较,高下立见。
说回来,刘慈欣本人,曾在看过《流浪地球》点映后,表示电影的改编很成功。
尽管电影看似与原作交集不多,但既然原著作者都如此说了,大家也就别在纠结。
不如老老实实补一补原著的内核。(文末有彩蛋)
第二,感情线
上映电影的感情线主打亲情。
就像前面提到的,这是一个关于家园,关于亲情,关于团聚的故事。
而原著的感情线更多的是婚姻和家庭的关系。说是关系,只不过是简单的维系,或者更直接一点的诠释为,只是人类种族的维系。
原著中,生育都要靠抽签决定的时代,男主内心竟全无欢喜,而是对于未来孩子的降生,所呈现出的纠结。虽寥寥数字,却刻画出极其的无奈。
对于爱情的淡漠,对于亲人离世的简单带过……都让人深思。
而浓墨重彩的部分却重复提示着:那个时代的人无法理解祖先何以为了爱情,为了感情耗费心神,他们认为这些行为简直匪夷所思。
大难接踵而至,死亡的威胁和逃生的欲望压倒着一切。
显然,这与电影中的设计完全不同。
原著中,还有一段让人毛骨悚然的对话描写:
这时,我突然想起不久前的一堂哲学课,那个憔悴的老师给我们出了一个谜语。
“你在平原上走着走着,突然迎面遇到一堵墙,这墙向上无限高,向下无限深,向左无限远,向右无限远,这墙是什么?”
我打了一个寒战,接着把这个谜语告诉了身边的小星老师。她想了好大一会儿,困惑地摇摇头。我把嘴凑到她耳边,把那个可怕的谜底告诉她。
“死亡。”
在那个时代,人们开始不在乎生死以外的事情,除了太阳当前的状态和地球的位置,没有什么能真正的引起人们的注意。
活在当下都成了奢求,每个人都在恐惧中煎熬。
第三,人性与兽性
“这是一场人性与兽性的对决。”朋友在看完《流浪地球》后如此评价。
人性,体现的是人理智的理性层面;兽性,也并无贬义,体现的是人本能的感性层面。
从科幻灾难片角度来看,电影确实不够绝望,不够真相。
电影中联合国“火种计划”的决策,原著里地下城撤离中婴儿、儿童、年轻人先走,老年人被岩浆吞噬的选择,彰显的是理智的人性;
而电影中的执行希望为“0”的木星计划;人工智能莫斯的暗讽;以及原著中5000名科学家被愤怒的民众活活冻成的冰雕;还有《三体》中程心的两次“走心”的抉择,却是兽性的体现。
兽性部分太过撕裂,建议大家读下原著(文末有彩蛋)
有人在影片差评里说,“电影就是一群小娃娃瞎胡闹,父亲为了儿子弃人类存亡于不顾……”
这也一度成了为数不多差评里的槽点,说白了就是太兽性,太感情化。
电影现场,莫斯的一句“让人类保持理智那是永远不可能的”,成了全场唯一的笑点和思考。
但其实,大刘在原著中给出设定是,当“生存”成了人生唯一信条,什么感情、什么文明,都会变成可有可无的东西。
在原著中,人性被肆意践踏,兽性(感性)遭无情嘲弄。
就像三体的那句“毁灭你,与你何干!”
人们陷入了对生命的恐惧,死亡的威胁和逃生的欲望压倒了一切。
3
虽然好评如潮,但依然有人在说,这部电影不算科幻灾难片,充其量是灾难片。
电影中频繁出现的地方特色,显然不太符合国际定位。设计中过于浓重的感性情节,也确实算不得彻头彻尾的“大片”。
但不得不说,《流浪地球》的精神内核,颇符合近年来科幻电影的发展趋势:
不再着迷于地球毁灭,而更多探讨人性与情感的复杂。
有评论称,虽然《流浪地球》并未在思考层面达到大刘(刘慈欣)原著的深度,但作为商业电影来讲,确实为国产科幻片开创了新的局面,也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毕竟《流浪地球》电影:
第一次允许未来灾难降临到自己头上;
第一次在政治理论之外对抗人类命运;
第一次让中国的地标建筑被封印,坍塌……
不可否认,《流浪地球》的热议,也确实让人值得相信:
中国科幻,能够有自己的未来。
也值得给予更多的信心和动力。
点击下方 ↓ 9分钟带你了解《流浪地球》原著
素材来源于网络,后台留言联系,侵删!
流浪地球丨「硬核科幻」电影
背后的人性与兽性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