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人的本质是虚无,你可以自由赋予其意义

人的本质是虚无,你可以自由赋予其意义

作者: AUSKING黄东启 | 来源:发表于2023-10-02 07:47 被阅读0次

    “生命无意义”这种说法,很久之前就被跨越了

    我们穷其一生,都在找寻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意义,其实就是寻找我们自己。不幸的是绝大部分人找不到最终的自己,也找不到真正有意义和真正的喜好。

    我不记得年轻时候有什么远大抱负,从知道可以不当老师,能进一家公司赚钱开始,我就梦想着有一家公司用我,给我一辆巡洋舰(那时候觉得开个日本三菱吉普或者丰田漫游者就很牛了),每月500元工资,爱干嘛就干嘛,我就非常知足了。

    从那以后,直到出国到澳洲定居,似乎只有一个声音总在耳边,就是挣很多钱,没想过其意义,然后干什么,只是觉得有钱似乎就是自由自在的生活。

    我们这代人都是从小父母几十元工资过来的,大都对钱没太大概念,八十年代初,万元户就成神了。

    几十年转瞬即逝,中国似乎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好像眼里只有钱了,评价一个人,一段关系,也是以金钱来衡量,可是,到头来发现都是一场梦,包括恒大的万亿资产,也变成了万亿债务。

    让我们穿越时空,来到一个历史的现场,巴黎著名的“花神咖啡馆”。

    1941年到1945年的四年间,萨特几乎每天都在这里工作10个小时。就是在这家咖啡馆里,他完成了《存在与虚无》这本书。花神咖啡馆现在还在,是巴黎的一个著名文化景点,菜单上印着萨特的一句话:“通向自由之路,经由花神。”这条自由之路是从哪里开始的呢?当年,萨特坐在花神咖啡馆里,他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人的存在和物的存在究竟有什么区别?我们都知道,人是有意识的,而物品没有。但有意识的人和没有意识的物,究竟不同在哪里呢?

    萨特看着眼前忙碌的服务员,又看着自己面前的杯子,他问自己:我们说“这个服务员是一个服务员”和说“这个杯子是一个杯子”,这两种说法是同一回事吗?他感到大不相同!说这个服务员是一个服务员并不是注定的。如果这个人下班了,或者离职了,他就不再是一个服务员了。一个人是什么,这是可以改变的。但杯子就不同了;杯子不能改变自己,它被判定为一个杯子,别无选择地就是一个杯子,就算你把它打碎了,它仍然是一个碎掉的杯子,而且杯子甚至不能自己选择把自己打碎。

    人的本质是虚无

    人的意识本身就是空无一物,只有当有什么内容填充进来之后,人才会获得自己的本质。所以人并没有什么预定的本质,人的存在原本就是虚无,它的本质是“有待形成”的。

    你可能发现了,区分这两种说法的关键就在于有没有意识。可意识究竟是什么呢?萨特为此苦思冥想,他一直琢磨着德国哲学家胡塞尔的一句话:“意识总是对某物的意识。”就是意识有对象性,总是对于某个事物产生的意识。

    那么纯粹的意识本身究竟是什么呢?他突然有了灵感,如果“意识总是对某物的意识”,那么意识本身呢,就什么都不是!纯粹的意识本身就是虚空!有点像空空荡荡的容器,需要被填充之后才能成为什么。一个杯子里只有倒进了什么东西,我们才能说它是一杯水、一杯酒、一杯牛奶或者一杯咖啡。

    简单地说,如果人的存在就是意识,而意识本身是虚无,那么人的存在就是虚无,这就得出了“存在就是虚无”这个命题。

    萨特还用了一对概念来区分物的存在和人的存在。他把物的那种被决定的、不能改变的存在,叫作“自在”的存在。把人的这种“有待形成”的、不固定的存在,叫作“自为”的存在,就是自己“为自己”而存在。你可以记住这一点:自在的存在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本质;而自为的存在没有固定的本质,它的本质是可以变化的。

    现在我们知道了,人没有固定的本质,人的本质是可以改变的、是有待形成的,原因就是人的存在在根本上是虚无。好,那又怎样呢?是说我们的人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吗?还是说我们必须四大皆空呢?都不是。萨特会说,人的存在根本上是虚无,这赋予了人一个永恒的需求。你可能听过一句话,说“大自然厌恶真空”,同样地,人也厌恶虚无,厌恶虚无背后的缺失和不确定性。所以我们总是需要去填满自己的虚无,去获得某种本质。

    打个比方,假如你是一名演员,现在站在舞台上,你第一个最迫切的渴望就是要找到自己的角色,因为在舞台上如果没有角色,那你就什么也不是。这里的“角色”就是我们想要获得的本质。这就是为什么萨特说“存在先于本质”,先有了虚无的存在,然后我们才要去找到自己的本质。演员可以扮演很多不同的角色,人的本质也是不固定的。

    徒劳的激情

    那么下一个问题就是,人要怎么去获得一个本质呢?最直接的做法就是模仿物。因为,前面说过,和人相对立的“物”是自在的存在,它有一个固定的、确定不变的本质。

    所以我们看到,人总是要去占有某种东西。有的人喜欢集邮,有的人喜欢买包包,有的人喜欢在游戏里收集奖励和成就。占有这些物的时候,我们好像得到的不仅仅只是物品的功能或者效用,通过“占有”这些东西,我们还获得了一种“存在感”。通过占有“物的存在”,我们可以得到确定的本质,甚至给自己一个定义:我是一个收藏家,我是一个游戏高手,等等。

    萨特把这种欲望叫作“生存者与存在物的复合”,就是渴望与对象合二为一,来解决人的虚无状况。

    可是,这样就解决了虚无的问题吗?萨特说,这种做法注定要失败。因为这只是局部地、暂时地满足了对确定性的渴求,根本上的虚无是无法改变的。

    人是自为的存在,不断为自己寻找本质,不断变化。换句话说,人有无限的潜在可能性。人想通过占有物去获得确定性,但有限的、固定不变的东西没有办法填满无限的可能性。

    比如,即使你成为世界第一的收藏家,你也无法确保从此就永远满足了。你一定会问自己:“这就是全部了吗,我就到此为止了吗?”无论你是一个多么成功的收藏家,收藏家这个身份也不会是你的全部。就像一位演员,无论他曾经扮演过多么成功的角色,这个角色也不会是这位演员的全部。

    作为人,我们永远无法填满自己的虚无。用萨特的哲学术语来说,就是我们的“存在结构会溢出(我们)所占有的对象”。没有得到的时候当然不满足,得到之后又会产生新的不满足。作家王尔德有句名言,“生活中只有两种悲剧:一个是没有得到我们想要的,另外一个是得到了我们想要的”。

    因为人拥有无限的潜在可能性,这种潜能总是会逃到占有的对象之外,直到死去,人才能获得固定的、填满的、不变的本质。所以萨特说,“人是一种徒劳的激情”,总是有一种激情推动我们去占有、去追求,但我们希望得到的那种满足其实永远无法实现。

    人被判定为自由

    这么说来,难道人注定只能屈服于空虚和徒劳吗?当然不是。萨特说,正是在这种状态中,人类特有的尊严诞生了。存在就是虚无,这不错,但这恰恰是人类行动意志的基础,正是因为存在没有预先的本质,所以我们才能够自由地行动。

    因为存在先于本质,那么就没有什么预先给定的东西把我们固定住、束缚住,就意味着我们永远可以超越“过去的本质”“现在的本质”去追求“未来”。

    换句话说,人永远不会“是”什么,而是永远都正在“成为”什么。在这个意义上,人是自由的,甚至人就是自由本身。还是那个比喻,站到舞台上,你可以扮演任何角色,每一个角色都不是你本人,但正因为如此,你的行动才是自由,因为你没有被任何一个角色所定义。

    人是被判定为自由的,自由就是人的命运。人唯一的不自由就是不能摆脱自由。不论你是多么渺小,不论你受到多少外在的限制,在根本上你都是自由的。

    这里有一个要点需要强调,萨特说的自由不是为所欲为的自由,而是总是可以改变现状的自由,是否定只能如此、我别无选择的那种自由。

    举一个例子,二战结束很久以后,一个在逃的纳粹高级军官被抓捕了,他叫艾希曼。在接受审判时,他这样为自己开脱:当时屠杀犹太人我是别无选择,因为我是军人,军人的天职就是服从命令,我没有选择的自由。萨特认为,这是自欺欺人,你当然有选择,你可以选择叛乱谋反,你也可以选择当逃兵,你还可以选择自杀,实际上在纳粹官兵中确实有人做出了这些选择。艾希曼选择了服从命令,这是自由选择的结果,而不是别无选择。声称自己没有选择的自由,只是自欺欺人,只是因为不愿意承担选择的责任。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最突出的一个导向,就是呼唤人们面对存在的真相。存在的真相是什么呢?萨特说,存在就是虚无,存在先于本质。如果“本质”决定了命运,那么,先于本质而存在的人就不被任何命运所限定,也就是说,人在根本上是自由的。

    兴趣爱好固然重要,但是你不应该只考虑兴趣爱好。当你白发苍苍、垂垂老矣、回首人生时,你需要为自己做过的事感到自豪。物质生活和你实现的占有欲,都不会产生自豪。只有那些受你影响、被你改变过的人和事,才会让你产生自豪。

    下面这段报道,是让人感到震撼的。

    今天,2023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卡里科和魏斯曼共同获奖,这是实至名归。

    他们是拯救世界的英雄,因为他们的突破性研究,mRNA疫苗的出现才成为了可能,只有Superman或者Batman才能被称为超级英雄,那些毕生致力于基础科学研究,并因此拯救万千生命的人,更是超级英雄。

    纽约时报发出一篇感人肺腑的长篇报道,纽时能成为全世界付费订阅会员最多的主流媒体,这是应该的。哪怕付费十年,只为了读到这样的长篇报道,也值了。

    卡里科(Katalin Kariko)已经66岁了,如果你在路上看到她,大概会觉得:这就是个普通女人,有啥稀奇,满大街都是。如果你看到她的银行账单,会觉得:这是一个在现实中很失败的女人,赚的钱还不够糊口。但她其实是一个拯救世界的英雄,如果没有她,今天的我们,还不会有mRNA疫苗,那世界还将长期活在新冠病毒的折磨之中,每天不知道会有多少人死去。世界经济也无法重启,每天的损失又不知道会有多少亿。

    卡里科是匈牙利人,从匈牙利移民去美国的,当时匈牙利还是苏联卫星国。卡里科从小就梦想做科学家,尽管她就没见过一个科学家。不过我觉得这并不奇怪,我们小时候谁不想做科学家?只不过我们后来都忘记了自己的梦想,卡里科不是这样的人。

    拿到博士学位后,数十年如一日,卡里科都在钻研mRNA。从她还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女生,到今天成为一个66岁的老人,几十年过去了。在美国时,卡里科的日子也是很难的,她虽然在大学做研究,但因为研究的是mRNA,她是被边缘化的。所以她没有自己的实验室,没有拿到一笔科研经费,她还没有终身教职,实际上,在大学里,她就是一个临时工,用的实验室都是别人的。原因很简单,因为mRNA不被看好,大家都认为,这是不可能成功的,何必浪费金钱浪费精力?数十年来,卡里科都不被理解,在学术界,她是孤独的。

    她看到她的同事因为他们的研究,一个个赚到钱,有的用自己的专利成立了公司,有的因此被别的大公司挖去。只有卡里科,一直做着mRNA研究。卡里科的年收入,从来没有超过6万美元,要知道,这是一个mRNA领域的顶尖科学家。她天天待在实验室,她的丈夫说,真算起来,她的收入一小时就一美元。在中国,这都是特别低收入了,更别说美国。她本来是要失业的,幸运遇到了魏斯曼博士(Drew Weissman),他渴望制造出抗HIV疫苗,这需要用到mRNA技术。两人因此走到了一起。

    他们的合作很顺利,mRNA研究取得了突飞进展,但依然不被看好,他们申请到的经费少得可怜,根本不够用。他们的论文,世界主要期刊拒绝刊登,后来勉强发出来,也没有引起任何关注。似乎每个人都看死了他们,觉得他们的研究就是神经病,不会成功的。直到有一天,德国的BioNTech和美国的莫德纳注意到了他们的研究。BioNTech就是在辉瑞投资下研发出的mRNA疫苗,之后就是莫德纳也研发出了mRNA疫苗。终于,全世界最牛逼的两款疫苗诞生了,掀起了一场革命。mRNA疫苗就是革命,有了这场革命,不仅新冠病毒,其它许多难以克服的病毒未来都有可能被攻克。

    而这场革命能够出现,就得益于卡里科和魏斯曼做的基础研究。他们的研究,为mRNA疫苗的研发奠定了最坚实基础。尤其是卡里科,她付出了最多。如果没有新冠疫情,没有人会知道他们。卡里科会在默默无闻中退休,然后老去,死去。在别人眼里,她的一生应该是失败的,赚的钱还不够自己用。只有她的丈夫知道,她依然会默默做着研究,哪怕一小时收入就一美元,因为她就是热爱着科学,哪怕再穷,她都想做研究。

    这样不求名利甘于清贫把一生献给科学的人,这世界上并不多。

    2020年12月18日,卡里科和魏斯曼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接种了mRNA疫苗,现场有很多人,包括记者。当工作人员说,让新冠疫苗成功诞生的科学家就在这里,现场所有人都鼓起了掌,掌声很热烈很热烈。卡里科流下了眼泪,以前再怎么被嘲笑都没有哭,现在,她哭了。看着自己的研究拯救了全世界,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人的本质是虚无,你可以自由赋予其意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zlsb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