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关系
犹记得去年第一次迎接27班学生的场景:提前布置好教室,干净的地面,整齐的桌子,黑板上“欢迎回家”四个大字,醒目温暖。提前把进班要求张贴于前窗之上,“1 进班前,和老班儿拥抱。 2 找到位置坐下。3 此刻,我能为班级做些什么? 4 立即行动。5 注意安全。”我穿着校服面带微笑立于班级门口,这该是怎样的一群孩子?他们会接纳我这个“后娘”吗?这些孩子是像传说中的那样调皮吗?思绪如决堤的闸门,任意奔腾……
“老师,你好!”一个白净净,带着一副黑边眼镜的小男生走到我的面前。“老师,你好!”“孩子,你好!”然后,我张开双臂,第一个孩子很不自然的拥抱了我,面无表情,尽管我发自内心的大大的微笑始终挂在脸庞。接着,孩子们陆续进入教室……
那项活动对我触动很大,孩子们换老班儿了,他们需要有一个接受的过程,或者说需要一个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过程。
关系和谐了,问题便可消弭于无形;关系紧张了,往往会横生节枝。
此时,再次回顾和孩子们相处的点点滴滴,喜悦和痛苦并存,和谐的师生关系并未真正的形成:有的时候,明明是一些发自肺腑的道理,用我曾经走过的路,想来填平孩子们脚下的坑,可收效甚微;有的时候,借助活动召开微班会,提升班级士气,鼓舞孩子们冲刺的斗志,可始终平静如镜。有的时候通过身边事例,文明礼仪、感恩万物、厚德才能载学,始终不能入心入脑。
师生关系不能做到真正的和谐,原因复杂。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个体,有其鲜明的特征。比如,他们的思想、行为往往会于学校,甚至班级要求的不同,有的学生还追求特立独行。
师生之间年龄、成长背景、阅历和各自角色 需求的不同,必然存在多方面的差别, 这种差别常常制约、影响师生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教师与学生又是一对多的关系,这无形中又给教师观察、了解学生增加了相当大的难度,教师不容易全面、准确了解每个学生。凡此种种都容易引起部分学生的抱怨,增加班级管理难度。
详细了解班级学生情况,有如下几种:相应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只有一个孩子的,此政策旨在提高中华民族的人口素质,限制人口数量,却造就了独特个性的独生子女群;老爸老妈已是爷爷奶奶级的;兄弟姊妹年龄相差甚远的;单亲家庭的。部分孩子敏感、任性、脆弱、过分强调自我、甚至个别性格冷漠。这些个性与老师多期待的“好学生”有差距,无疑也会影响师生之间的感情联系。
在这样的新形势下,就意味着我们要改变以往的学生观,也必须改变以往的师生交往之道。改变的前提是要把学生看成是一个和自己平等的人 ,有感情,有温度的朋友。
创设各种途径,搭建各种平台,让学生自然体会到这种尊重。
魏书生老师和学生一起参加劳动,让学生参与语文课堂设计,一分钟记忆力练习 ,道德长跑等,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人人乐于管,班级百花园。在那样的集体中,人人都是班集体的主人,体会到了应有的尊重,在喜欢的平台上绽放自己的价值!
做出改变,也许小小的改变,就会有不一样的班级。
2019年7月27 日 感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