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讲演体 之 论创造力

讲演体 之 论创造力

作者: lazytiger | 来源:发表于2017-03-14 12:19 被阅读36次

大家好,今天我们谈谈“创造力”,切入点或许与大众不同,有感于最近阅读的亚伯拉罕马斯洛先生写的一本日记《夏日随笔》(又名《马斯洛论管理》),这是马斯洛先生少有的关于企业管理方面的书籍,原本只是本日记,但经人力荐而出版;也因时代需求原因在出版后沉寂了37年,到现在重新问世并获得世界的认可。作为心理学爱好者又爱书的我,如获珍宝的感受不言而喻。

当然,今天是谈“创造力”的,让我们切人主题–书第15页写道:“关键问题不在于“怎么培养创造力”,而是探究怎么不是人人都有创造性”。

现在我问大家:“有谁认为自己有创造力,不论多少?”(观众多数举手了)。好,我再问大家:“有谁认为自己可以成就自己的事业,比如成为公司的老板,或者一位独立自由且受人爱戴的人物?”(观众几乎没有反应)。好,你们这样的反应是合理的,如果掂量自己脑袋有没有好点子啥的,自然都很自信;而“成就事业”这样的大事却不是好点子这么简单,所以大家才要三思吧。。。那么,我再问:“成就事业难道不是一种创造吗?而且应该是人人为之倾心的创造啊!”(顿一下)

朋友们,再想想马斯洛先生这句话吧:“关键问题不在于“怎么培养创造力”,而是探究怎么不是人人都有创造性”。

现在我再问:“创造力既然生来就有,还需培养吗?”,或许遭到的最直接的反驳就是“我们需要科学系统的途径来培养,否则没有效率,甚至埋没了”。不过我总觉得有些自欺欺人,就拿学校教学吧,这是最应该培养创造力的场所,简直天经地义(强调状)!那么大家的感受呢(假设听众是老师与学生)?或许你会说课程的安排需要平衡传统知识的灌输与灵活创新,比如课间很多活动就是对后者而言的。也不尽然,一旦一个活动被评分或贴上量化标签后,它的最终呈现、最初动机或者两者间的循环都套上了第三者的评判或眼光,这样的第三者往往是体制或者其下被刻板化的操作者,就这点的一个打趣的例子我写在另一篇文章《一个问题的启示–格式塔下的创造性思维》里,这里简单重复(口头重复就好,至于这篇文章附在这篇稿子的末尾,料想观众听了会笑)。好了,经过这篇现在大家看出来,创造力包罗万象,反而是学校不能教授的,更有甚者,竟扼杀了创造力!

对于工作中的例子也如此,我做建筑的,定期参加安全会议,每次3个小时,且不说流程了,能在一个会上坐上3个小时,保持精力集中实属罕见,世界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根据经验曾建议1.5小时到2个小时是学习和讨论的恰当时间,其实开始半个小时也不利于谈正事,需要热身进入状态(参考:彼得德鲁克的《卓越成效管理者的实践》)。再看流程,往往按照一定模式,就算用投影器放个啥,也是一定模式的,每次会议都如此。。。结果是:会议后半节多半的人都开始玩手机了(除了解闷的,其实耽误太多时间后,有人需要手机处理事务)!只有主持会议的和直接相关的几个大人物不断说着–当老板也不容易啊。。。这就是工作,何来创造?其实,我倒想建议期间插播几张工地照片,好像小孩玩的“找错误”一样,比如告诉大家图片里有几个安全隐患大家开始找,找对了还有“奖”,这样既有效率也生动,就算3个小时也不闷了。。。你猜我敢不敢尝试?没有,因为这是体制,这样的创新绝对不敢从一个小职员贸然开始,除非我打算冒着丢掉工作的危险。

到这里,或许大家觉得我对体制有明显的压抑感,不过我须补充体制的客观性。现代社会是讲究专业分工的,为什么?即便没有了解社会历史的也有感触:做得不专业就不会有人聘请你了!怎么算专业呢?先不谈行为的细节,起码先有张文凭吧,于是讽刺地说,即便我对某些观点如何如何的犀利或者创意,甚至有登上讲台的天赋,没文凭,都是瞎胡闹-因为你不够“专业”。这只是制度化的一个例子,我承认制度是为了社会稳定运行而演化的,所以假如有和我一样困惑的或者刚刚听我讲后有点开窍的,希望参考一下相关资料,对专业化或者体制化的由来有更深了解,就此点我还在学习中,这里先给出些粗浅的看法吧:专业便是:你做的够好吗?够准吗?够快吗?这是对于个人而言;对于团队便是你有这样的资源、设备与经验吗?这是因为社会发展的太快,需求量大,竞争也多,不好不准不快行吗?没有资本起步和人际协作行吗?这是客观的。那么,这和创造力有什么关系呢?

想象你想做一件事,其实不用刻意想,每个人走神、乱想、空想、梦想一通后,脑子里都是创意的东西,然后你把点滴告诉父母,他们说“孩子,好好学习吧,别乱想了”,倒不是否定你的创意,言外之意是“你这些够好够快够准,够资历,能被认可吗–即够专业吗?”,天哪,一个孩子懂什么“专业”,被这样的指示灌在头上,反反复复,以后哪来创意呢?即便有,也是为了看他人脸色而行,所以才有人说“真正的创意往往是局外人发现的”。再比如你说给身边的朋友,他们说“点子不错,有想法”,然后呢?创意就这样被当作消遣了,所以才有这样的说法“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理想是理想”,而最后的充满了创意。。。当我们的见识被一次次打压或者消遣,并如此伴随我们成长,最后换来的是什么?遵从与庸碌,假如还有梦想,也遥不可及了。

到这里,大家如果还认为我在数落制度或不满人情世故的话,一个疑问便是:我们应该如何呢?难道脱离制度去创造,尽情地挥洒热血却不计后果?朋友们,停止这些无谓的思辨吧,我不就站在这里了,如果用体制来说,我本不该在这里,而是工地。如果用内容来说,我也不该谈教育,而是安全与技术。然而我做了,还有什么好说的呢?当你认为这是正确的,值得的,而且让你内心迸发出火焰般的激情时,你便知道这是必须的,而在你们眼里:我创造了这次讲演。马斯洛先生这本书的第8页写道:“他一再重复的语句是:‘动手造一堆泥团出来吧”,“用你的木头、石块和黏土进行塑造吧,如果效果不好就扔掉,这总比什么都不干要好”。

听到这里,也许你明白我花了如此篇幅要说给你们的其实不是什么新的观点或道理,这是行在梦想道路上的无数榜样们正在做的司空见惯的事情:创造源于勇气与行动!如果非要有点学术气的话,加上文学诺贝尔得奖的莫言先生说过的话:“一个梦想的出现或许要借助读书,而它的实现却必须要借助读书”,然后我说:“那么就勇敢的行动,去创造吧!请相信,人人都是千里马,创造力不需培养。”

我的讲演到此完毕,谢谢大家的聆听,谢谢校方的支持促成这次的讲演,感激之情,无以言表!

此致

lazytiger 2017年3月14日

微信:lazytiger1983

电邮:singaporeshiliang@hotmail.com

相关文章

  • 讲演体 之 论创造力

    大家好,今天我们谈谈“创造力”,切入点或许与大众不同,有感于最近阅读的亚伯拉罕马斯洛先生写的一本日记《夏日随笔》(...

  • 讲演体 之 教育

    朋友们,今天我们来谈一个普遍的话题–教育,身为父亲,似乎先该谈谈如何教育孩子,不过所牵扯的绝不是这么简单。 我是一...

  • 讲演体 之 网络

    朋友们,我这里所说的“网络”与“手机”、“智能”等词没有明显区别,只是当前信息技术或大家日常生活内容的统称,对此,...

  • 讲演体 之 教育2

    继2016年11月16日的一次“讲演”后,针对教育话题,这里又要多说几句了。上一次我提醒了家长们要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 天赋论

    【浮生 · 思绪系列】 天赋论 天赋者,天纵之力也。人之天赋,神授而潜行于体...

  • 认知一体化~186

    . 本义论: 本所制,生成制式; 体所制,确立机制。 式,性之向;制,动之量。 动能-机动,本已立; 产能-动机,...

  • 即兴演讲

    也需要准备讲演稿 抓住每一个和别人说话的机会 抓手 观点 结构体 升华

  • 道体

    卷之一 道体凡五十一条 【解题】 叶采解题:此卷论性之本原、道之体统,盖学问之纲领也。 茅星来解题:(道体)此篇就...

  • 道家思想篇

    老子的这一章,主要就是论道,论有无,论静,论柔弱; 老子的道论:从道的体用两方面来解读道的哲学内涵 一、道之体 1...

  • 论创造力

    在李欣频的"十四堂人生创意课"中有这么一句话触动了我:创造力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种态度。 创造力并不是天才的特有,...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讲演体 之 论创造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zncn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