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初版1997 年 6 月 26 日,连续被 18 家出版社退稿的《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终于在英国出版、发行。至此,哈利·波特系列丛书,已问世二十多年了。这系列小说被翻译成73种语言,所有版本的总销售量超过5亿本,名列世界上最畅销小说。
2000年10月,著名出版家聂震宁先生独具慧眼选中并操作引进《哈利·波特》系列到中国市场,立刻风靡校园,成为无数青少年最喜欢的书。
对于很多哈迷来说,《哈利·波特》如同一个朋友,始终陪伴,带给自己勇敢、责任与友谊,而哈利偶尔的武断、鲁莽和脆弱,正如同真实的我们一样。
除了书本身内容之外,大家对于哈利·波特的诞生地更为津津乐道。苏格兰爱丁堡老城区的大象咖啡馆声称这里是“哈利·波特的起源地”,罗琳在Twitter上否定了这个说法,还分享了一张伦敦街头的照片,说:“如果您将“起源地”定义为我第一次写稿的场所,那么这就是哈利·波特的真正出生地。
原来魔法世界诞生于伦敦,而这部奇幻故事的场景灵感来源于J·K·罗琳的母校——埃克塞特大学。哈利曾住的郊外小屋,其原型是J·K·罗琳住过的宿舍,就连书中具象的摄魂怪,都源于罗琳自己抑郁症的经历。
《哈利·波特》像一颗温暖的火苗,在读者心里默默燃着,使我们始终保持内心的纯真、热爱与向往,也带给读者愿意努力和改变的勇气。
一起走近哈利·波特的诞生地,感受这个创造神奇灵感的地方吧。
罗琳本人是一个充满戏剧化情节的传奇,更创造了一部追逐梦想的励志经典,而教育永远是培育传奇的土壤。
1993年12月。苏格兰爱丁堡的王子街已经是一片圣诞景象,熙熙攘攘的人流穿梭不停,延向最繁华的商业区。肃穆的斯科特纪念碑已经被商贩的推车和游乐设施包围起来,而周边不时爆发出孩子们沸腾的欢歌。
在不远处一个咖啡厅的角落,一位二十八岁的年轻妈妈失神地望着窗外的霓虹闪烁、异彩流光,脸上却没有任何被点亮的色彩。
她怀里抱着的五个月的女婴,在无助的号哭后,抽泣着睡着了。
桌上的咖啡已经变得冰冷,而年轻的妈妈却毫不在意地将它一饮而尽,凉凉的苦涩让她感到胃部痉挛,眼前一片模模糊糊的光影。她真希望自己把咖啡变成毒药,在短暂的痛苦后与世界诀别。
她就是Joanne Rowling,乔安·罗琳,她身边的挎包里,放着刚写了三个章节的“哈利·波特”的书稿。
罗琳在书中描述的魔法并没有把这杯咖啡变成毒药,不过,她体会的痛苦还在继续。若干个星期后,她开始接受抑郁症的治疗,以抵御不时出现的自杀倾向。
到此时,她的第一段婚姻基本结束了,也不过一年的光景。没有工作,没有房产,没有钱,身边只有一个需要抚养的女婴。罗琳向苏格兰政府申请了贫困救济。
生活窘困的罗琳,仍然坚持写作。她经常抱着女儿散步,等女儿累了,睡着了,她便钻进爱丁堡的一个叫Nicolson’sCafé的咖啡馆继续“哈利·波特”的创作。
喜欢写作的人总生活在另一个世界里,现实的贫困、窘迫、压抑,让罗琳更希望躲进自己内心的世界,那个世界充满了魔幻、充满了童真、充满了对邪恶的挑战。
有记录显示,罗琳在1990年从伦敦开往曼彻斯特的火车上,突然有了创作“哈利·波特”的灵感。
但我认为,作家很难有自己的独创,他们的一切构思都是曾经阅读和学习过的元素的重新排列组合,正所谓You are what you read。
这就要追溯到罗琳在英国埃克塞特大学攻读法语和古典文学专业时的岁月了。1982年至1986年(其中有一年在法国进修),罗琳在这里最大的享受就是纵情于狄更斯和托尔金的小说,托尔金的魔幻小说《指环王》《霍比特人》自然也在其中。
1997年,在经历了不同出版商的十几次退稿后,“哈利·波特”的部分章节放在了Bloomsbury出版公司老板的办公桌上——要不是他的儿子整天缠着他要看下一个章节,这个小公司的老板并没有太大的兴趣,要知道这种儿童文学一向是市场的冷门。
此时罗琳的出版代理人建议她把名字改成J. K. Rowling,在当时女性作家不被看好的市场上,这种做法弱化了读者对作者性别的识别,一切还是为了出版、盈利。
这一年出版的《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总共只印了1000册,其中500本销售给了图书馆。
直到这部书得到了英国儿童文学大奖后,才渐渐受到了更多读者的瞩目。特别是美国华纳兄弟电影公司购买了电影发行权后,罗琳终于摆脱了穷困。“哈利·波特”第七部的发行,使罗琳一跃成为作品发行量超过4亿册的亿万富豪。
罗琳延续了魔幻文学的格调,而她本人也是一个充满戏剧化情节的传奇,更创造了一部追逐梦想的励志经典。
至今为止,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爱丁堡大学、龙比亚大学、埃克塞特大学、阿伯丁大学和美国哈佛大学分别授予罗琳名誉博士学位。
教育永远是培育传奇的土壤。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限于篇幅,本文有所删减)
本文选自《到英国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