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己看手机用的时间明显多于看书。手机在身边时,只要有提示音响,我一般都会及时打开看看,除非我没听见或正专心忙于一件事(上课、打电话、做饭、写作等)。即使手机没有提示音,我基本上也会平均5分钟左右看一看,生怕漏掉重要信息(我把好多群消息设置了免打扰),写到这儿我自己觉得有些可笑:我会把经常发重要信息的群设置为免打扰吗?不重要的群经常会有重要消息吗?
![](https://img.haomeiwen.com/i25499272/a6b4eb4a21d4beec.jpg)
随着移动办公、电子支付的日渐普及,几乎所有的工作通知、便捷支付、信息填报都需要手机,如会议通知、工作安排、电子支付、行程扫码及其他个人信息填报等,须臾离不开手机。每天使用手机这些功能的时间我没有做过详细统计,粗略估计应该不会超过一小时。
其余看手机的时间主要是做什么呢?原打算看看工作群内有没有相关通知或安排,却常常被拼多多、淘宝、浏览器推送的信息绑架,或者刷刷朋友圈等,一看就是一两个小时,在这些平台我看到的是信息。
我每天用于读书的时间平均一至两小时,有专业类书籍、致用类书籍和其他消遣类书籍,通过读书我也得到了信息。
我们都知道书上的信息和手机上的信息质量是不一样的,因为书上的信息有上下文,而手机上的信息则未必有,随着移动阅读逐渐成为主流,人们接受的信息数量大幅增加,平均质量却不断降低。
在这个信息潮涌般的时代,如何收集到我们所需要的信息呢?分析信息与整理信息的重要性便凸显出来。
1.如何分析信息呢?
分析信息的关键是——追问前因后果
前(前车可鉴):为什么这件事对我重要?作者是怎么引出这个信息的?
因(相因相生):作者提出了哪些关于原因的假设?是怎么验证或排除这些假设的?还有其他可能性吗?
后(以观后效):若依从信息去做之后会怎样?对我的好处(效用)是什么?
果(自食其果):不这么做的后果是什么?不改变的问题有多严重?
2.如何整理信息呢?
整理信息的关键是——明确适用边界
适(适得其反):有没有相反的观点?有没有不支持这个观点的实例?
用(使用条件):要这样做得具备哪些条件(考虑成本收益,考虑态度能力......)?什么情况下是不管用的?
边(旁敲边鼓):从前有没有类似的(或看起来差不多的)信息?其他领域/行业/作者如何看待类似的问题?
界(楚河汉界):无论是相反的还是类似的信息,和这个信息的真正区别是什么?交界在哪里?
这些问题并非泾渭分明,主要为了提供思考方向,一般不需要逐一问下来。当遇到新信息时,能否熟练和适当地应用这些提问,可以体现一个人的学习能力。
有趣的是,对于手机和网络上的很多信息,我们只需要问“为什么这件事对我很重要”,就会发现这个页面可以关闭了。无论从哪个方面讲,它对我们一点儿都不重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