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关于群文阅读课“到底什么是有用”的讨论

关于群文阅读课“到底什么是有用”的讨论

作者: 凡凡棒棒糖 | 来源:发表于2017-03-23 17:03 被阅读177次

    前言:3月21日下午,芙蓉区“群文阅读”研讨活动在我校召开。我校年轻的张慧老师执教了一堂群文阅读课《到底什么是有用》,之前我们的磨课可谓历经艰辛,反反复复试教,反反复复修改教案。最终的呈现,张慧老师不负众望,完满地完成了任务,学生的表现也堪称精彩。

    活动结束后,我与当天来观课的一位朋友就课聊了开来。这位朋友叫樊杰,目前是湖南师范大学教科院讲师。她的专业是教育哲学。以下是我们的聊天记录。

    活动现场

    唐泽霞:亲,抱歉那天考虑不周,没能好好招待,希望下次有机会弥补。想知道你对课怎么看哦。

    樊杰:做为群文教学,我觉得应该是达到了目标,不过和讲座的老师看法不同,我认为后两篇文章的梯度也是很明显的。比如,最后一篇强调了同样的人对同样的事是有用还是无用也会发生变化,突出了无用之物之大用的真正意义,以及阿佛对于有用无用有清楚的意识,等等,这些特点使得这篇文章比第三篇在境界上更高。

    这篇文章的立意我觉得可以和庄子的辩证思想进行对照,使得庄子所说的有用无用之间的观念更明晰化。

    课堂的组织很连贯,紧紧围绕有用与无用可以从多角度来看的核心议题展开研讨,视角很多元和开放,教师自身素质高,使得学生涌现出很多极其深刻的观点,比如:有用会被注视,会被伤害;好与不好的结果取决于人们如何使用;有用与没用不能随便说,有很多角度;万物都有其用处,等等。

    如果从群文阅读的角度,我觉得教学目的似乎已经达到。不过若从哲学的角度,则可以深入探讨:为什么万物都有用,但从别的视角则又无用?或者反过来说呢?我们选择哪种视角?

    由此即可以引申到对万物本性及万物背后之“道”的理解。

    另外,从哲学的角度,也可营造更深的认知冲突,重新思考庄子的选择和阿佛的选择,引导人立足社会关系,同时不受制于社会关系,从自我天性的完满出发,彼此帮助,相互扶持,有敬畏的心,共同活在人间。我想这就是庄子和阿佛的故事背后的哲理。

    专注于阅读的孩子们

    唐泽霞:今天早上看到你发来的信息,匆匆扫了一眼,便知里面的分量不轻!后到单位细看,真有醍醐灌顶之感!看来我的感觉是对的,而且应该早点请你过来指导!

    我对同事感慨说:还是应该多读书。书读得多的人看问题到底不同。

    梳理一下你对我的启发,主要有几点:

    一是文本解读方面。《田鼠阿佛》这篇文章我很喜欢。但我只看到了它和前一篇《“没有用”河狸》最大的相似,便是倡导“无用之用”,至于不同,也只是其它的田鼠对阿佛的看法发生了变化,由不认同到认同并赞赏,但我忽视了田鼠阿佛本身对自己的行为是十分清楚的这一事实,他甚至知道自己是一个诗人。而“没有用”河狸是因为不喜欢磨牙齿,为了逃避其它河狸的指责,才去啃树洞,带有很大的偶然性。直到最后,“没有用”河狸啃树洞都只是为了自己“好玩”。所以,我很认同你对《田鼠阿佛》的分析,正因为阿佛具备对自己清醒的认识,使得他的境界更高。

    二是对“有用”“无用”本身的哲学认知存在局限。纵观整个课堂,我们只是在外围打转。虽然学生在课堂上很快得出了“从不同的角度看事物,观点会不同”的结论,尽管学生还得出了很多有意思的东西,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但是我那天听课,发现有一个危险,或者说一个问题:感觉仅止于此,会陷入一种诡辩论的漩涡,或是陷入虚无。因为无所谓有用与无用,无所谓好与坏,万事万物换一个角度就不一样,那我们到底该如何看待“有用”(“无用”)呢?有没有恒定的尺度,或评判标准呢?如果说这样恒定的角度一两句话讲不清楚,或者根本就没有,那我们该如何选择?有同事指出“万物之妙,存乎一心”,可能归根结底,还是要落脚到自我选择?

    三、至于万物本性及万物背后之“道”,我们在正式上课前有一稿,引入了太极图,后又怕不好把握,最终放弃。但我个人还是偏爱这一设计,这是不是就是万物之“道”呢?当然,在课堂上可能要冒风险,因为讲不清楚啊。但我以为,这个可以不讲,但可以通过板书、通过太极图的呈现,让学生有初步直观的感受。具体操作是这样的:“有用”和“无用”先是两个圆;然后因为同一个事情,人们看法不同,两个圆开始交叉;在学生最后得出角度不同,看法不同,所谓的有用无用皆是人们立足自身的观点,于是两个圆慢慢重合,成为一个圆,而有用无用各占一部分,变成太极图模样。但因为试教过程中这个部分效果不够好,最终pass掉了。

    最后你说的阿佛和庄子之比较,我觉得真好!这是不是也就是选择的问题呢?世间万物,无所谓对与错,好与坏,一切皆因人的选择与运用?你对阿佛与庄子的比较,我揣测,这里面是不是有阿伦特的思想?虽然我还没想好在课堂上如何呈现,但我自己,确乎是变得通透很多了。我想,有机会是不是还可以在六年级尝试一下。

    真心感谢你!这次的研讨,让我更加笃信:对待这样哲学性、开放性较强的议题(文本),教师自身的积淀是何等重要。当然,教师自身水平的提高需要一个过程,我们不妨营造一种这样的氛围:大家一起思考,取长补短,这或许是一种理想的状态。将来类似这样的课,我一定提前请教你,还请不吝赐教。

    樊杰:我非常认同。尤其你对于这种引导容易陷入诡辩的警惕,我觉得非常难得!关于道的问题,我倒是觉得意义不在于告诉学生高深的理论,而是具有敬畏心和形成超越单边思维的思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关于群文阅读课“到底什么是有用”的讨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zrto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