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中国”为什么叫“中国”吗?
对于我们的祖国中国,我从未想过他为什么叫中国。今天从一本书中知道了中国的由来。相信很多朋友也不是很清楚,现在分享给大家吧。以下内容仅作为分享。
据《辞源》:“上古时代,我国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一带,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而把我国周围其他地区称为四方。后成为我国的专称。”华夏族人居于黄河流域,称其四境各民族为“南蛮,东夷,西戎,北狄”,黄河流域居中,故自称“中国”,此名所指的是地域。
“中国”名称的由来,与这“中”字有很大关系。近代认为,不微国之名为中国,始见于《禹贡》,后世遂沿用之。虽亦有专指京师,或专指畿甸者,要以全国之名为正义。且其以中为名,仅以地处中央,别于四裔也。文明之域,与掉无教化者殊风,此吾国国民所共含之观念也。唐虞之时,所以定国名为中者,盖其时哲王深察人类偏激之失,务以中道诏人御物。”(《中国文化史》)这种解释虽有很多比附的地方,但从文化观念上看,也很有启发。《周易》里有29处谈到“中”:“正中”、“中正”、“中道”、“中不自乱”等。可见执“中”、“中”和、
“中”正(不“中”则不“正”)等观念,素为中国古代圣人所推崇。儒家经典《礼记·中庸》开宗明义指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北宋理学家二程也认为:“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遗书》卷七)总之,不偏不倚叫作“中”,不改变常规叫作。“中”的意思是天下的正道,“庸”就是天下不易的法则,即定理。“中庸”,就是要求人们为人处世始终要保持不偏不倚,永远执中协同。中国这个“中”字是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的。
我国古代,“国”字的含义是“城”或“邦”,“中国”即“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周代文献中,“中国”一词有5种含义:一指京师,即首都;二指天子直接统治的王国;三指中原地区;四指国内、内地;五指诸夏或汉族居住的地区和建立的国家。
汉代开始,人们常把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兄弟民族建立的中原王朝也自称为“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自称为“中国”,把北朝叫作“魏虏”;北朝也自称为“中国”,把南朝叫作“岛夷”。辽与北宋,金与南宋,彼此都自称“中国”,都不承认对方为中国。其实,这体现了古代汉民族对自己文化优越的感受,认为自己是“中央之国”,故有“夫天处乎上,地处乎下,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石介《中国论》,《徂徕石先生文集》卷十)。又由于“中”者正也,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只有“允执阙中”(《尚书·大禹谟》),才可以事在四方,要在中央”(《韩非子·扬权》);“欲近四旁,莫如中央,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也”(《荀子·大略》),才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礼记·中庸》)。
但我国古代各个王朝都没有把“中国”作为正式国名。汉朝的国号是“汉”,唐朝的国号是“唐”,以后建立的王朝国号分别有宋、辽、金、元、明等。清朝的正式国名为“大清国”。不过清初时来华的外国传教士已开始称我国为“中国”或中华帝国”,而我国的一些与之交往的士大夫也以“中国”来自称。“中国”之名最先出现在外交文献上,是1842年的《中英南京条约》,当时我国以战败国的身份签约,怀着一种传统心杰,以“中央,中心,天下之中的国家”的字面含义着眼。中国”正式作为国名始于亥革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国际上简称“中国”,英文为从此,“中国”一名才通称“ Republic of China”成为具有近代国家概念的正式名称。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也把“中国”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现在,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以上仅作为分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