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年的半斤点心
百行孝为先,行孝须尽早 我父亲的文章,谨以此文献给不能归乡过节以及常年奔波在外不能尽孝的游子~~母亲离开我们已经进入第十六个年头了。自从母亲过世之后,我觉得自己与故乡连结的脐带俞耒俞脆弱了。每每回到故乡过年,心里空荡荡的,以至于回到城里,失落的情怀还要绵延一阵子。渐渐的,故乡好象变成了一个情感符号,随时调整着我的怀旧情愫。
今年春节,架不住 爱人与孩子的一再映求,又回故乡过年了。座在车上,脑海中闪现着母亲曾经睡过的土炕,“叭哒叭哒”拉着风箱的土灶台,用土坯和土墙支撑的单边厦房,贴着窗花的细密着许多棱儿的木窗,还有那斑驳着许多故事的墙壁,房檐下墙壁挂着的两串或三串辣椒、大蒜,炕头的纺花车子和房角放置的织布机子……还有,母亲注视我时那永恒的慈爱的眼神……一进家门,便感受到了母亲的气息。
而今,没有了父亲老娘的家、故乡,好象一下子让我无所释从、成了一只断线的风筝。
其实,每每春节,我都会在记忆里,在梦境中,努力追忆、恢复家、故乡那曾经的模样。尽管那安放着父亲老娘灵柩 的坟茔年年清明都在修葺……
小时候,睡在母亲的土炕上,整个除夕夜,兴奋得不睡觉,看着母亲在油灯下,为我们缝衣、纳鞋,一针一线, 我也在灯花摇中进入了梦乡……村里有了零星的鞭炮声,母亲便会叫醒父亲和我:“快起来,给先人烧香献饭” ,过年的新衣服是叠在一起放在枕头边上。小时候不管家里的日子过得多么艰难,母亲也会让姊妹们过年穿上 新鞋、新衣服。棉衣,会浆洗一新。裤子,有时是新的;倘 若是旧的,也要煮染、浆洗得像新的。至少,也是没有补丁的。
我迫不及待地穿上新衣服爬下了炕。看着我一跳一蹦出了房门,母亲轻轻地舒一口气。大年初一拜年,是乡村传统的礼仪。先是在家里向长辈拜年。堂屋里蜡烛亮了。颤抖的烛光映照着袅袅升腾着的香的烟缕,映照着摆放在桌子上的祖先牌位,还有那桌子前的土地上辅着的粗线口袋(装粮食用的),每磕一个头,都要说一声“大,给您拜年了。”妈,给您拜年了。”此刻,长辈会郑重地坐在炕头,领受着晚辈的叩拜,然后给我们姊妹发一角、两角压岁钱。
家里的拜年仪式结束后,便会放几个鞭炮后,匆匆地吃几个刚刚煮熟的饺子,随着一声吱呀门响,出门拜年了。顷刻间,踢踢踏踏的脚步便把村巷踩响了。
拜年,也是遵从祖上不成文的规矩、顺序,先本家、再本支、再旁系。本家也要遵从先大后小。小时候,我只是跟在父亲的身后一家家的烧香、磕头。农村人拜年很庄重。平常的日子,乡亲见面打招呼,几乎都是用一句`话“你咋去?,而过年时,村巷中遇到,都是笑脸相迎,都要极庄重地加上称谓“ 几伯、几大、几爷等,过年好”。每每进门,每个长辈都必须磕头的。那“头”磕得极为虔诚,既是祝福 ,显示礼节,也是祈求凉解。在农村,乡亲邻里,难免有些磕磕绊绊的;一个头,一声问候," 相逢一笑泯恩仇"也就化解了……
家家户户都会摆上几盘爆玉米花、麻页、煮黄豆或一盘小菜,烫一壶白酒,供拜年的人喝。
大年初二开始,便开始走亲访友,那时候物质非常匮乏,拜年的礼物大多是油馍,半斤或一斤点心,还有用竹叶包半斤甑糕的。交通工具则是骑上自行车或步行,路上拜年大军之多,堪称世界之最!些或远在外地的至亲,常常以书信或电报问候就算是比较时髦的方式了。而伴随着拜年,也是亲友为儿女婚事牵线说媒的大好时机,成全了一桩桩男欢女爱的 绝美姻缘。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由于人们生话窘迫,农村非常困难,拜年收到的点心是舍不得吃的,老人都把收到的东西藏起耒,甚止放到偶然探望亲属或来年拜年使用。记忆最深刻的一件事,母亲把半斤点心藏在缸里,我嘴馋,翻箱倒柜发现了缸里的点心,从包装的纸上掏了一个小洞,几天便蚕食一空。一个亲属病了,母亲准备带着点心去探望,才发现半斤点心没了,问我便慌称老鼠吃了。嫌我撒谎,责怪的打了我。母亲是一位极平凡而慈祥的人,她教育我学会诚实、善良,教导我认真读书,她的诚实、善良、坚韧已经溶进了我的血液中,深深地校正着我的学习、生活、工作、做人,而那拜年的半斤点心和母亲的责怪眼神,成了我最深刻的记忆…
农村过年,家里的墙壁上会贴上“抬头见喜” 、大门囗贴上"出门见喜"、以至于大集体解散后牲口圈也会贴上″牛羊满圈"的春联。那联是单独的,我时常会想到,这些红纸春联呢,承载了经历了沧桑岁月,成千上万、一代又一代的农人何渴望美好幸福生活的企盼!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 如今过年、拜年的方式也更加多样化。人们可以通过电话,微信、手机短信、网络,向远在天涯海角的亲人祝福。
如今的拜年,逐渐在淡化着物质的拜年,潜意识里在追求着精神的拜年,看重的是团圆。亲情浓,友情挚,人气旺。开车拜年的越来越多。公交快捷,四通八达。微信、短信一个接一个。应接不暇,句子幽默,诗情盎然。
春节,这个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忙中快乐,累中激动。绚丽的礼花,象征着人生的丰富多彩;而震撼的爆竹声更是人们辛劳奔波一年的精神渲泻; 密集的鞭炮声也是穷则思变奋进的鼓点……
春节,这个情感的节日。既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亦是中华民族的归属认知文化,永远不会淘汰,会越过越新,越过越人性化,人情化。随着时代的更迭,形式更新,内容更新,越来越好 ,源远流长!现在我已经经年过半百,再也不会像以前一样跟着父亲在为拜年发愁了。农村泥土中蕴藏着一种质朴的情结,只有在农村才能找到那种过年的感觉;才能找到那种久违了的亲情!
丁酉年正月初三凌晨2时30分
百行孝为先,行孝须尽早 我父亲的文章,谨以此文献给不能归乡过节以及常年奔波在外不能尽孝的游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