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战略:在高价值区,做正确的事
知识的源头
知识源头,就是知识发源的地方,它们刚刚被创造出来,浓度、纯度极高,有着丰富的营养。
知识的背后,是人。
知识源头的背后,是大师。
想学RIA拆书法,为何不直接去看赵周的著作呢?
想学正宗的管理,为何不去看彼得·德鲁克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呢?
想规划人生,为何不去看瑞 达利欧的《原则》呢?
想做投资人,为何不直接去看巴菲特的《滚雪球》《跳着踢踏舞去上班》呢?
如何找到知识源头呢?
1.自主寻找知识源头。古典老师的方法,他把知识分为四个层次
1)一手:知识的源头。
在知识的源头,是一群站在人类认知边缘,研究、思考、验证的人。
2)二手:忠实转述一手信息。
这类知识,含金量高,能够被忠实地转述,有着清晰的论据和出处。
它们在名校的教科书、MOOC、维基百科、行业调查报告等等里。
这些大多是讲述底层逻辑、思考质量高、略微烧脑的书和文章,
3)三手:为传播而简化和极端化观点的陈述。
这类知识大多是在畅销书里,因为受众多数认知能力较低
4)四手:出于各种动机充满个人经验的情绪化表达。
选择四手知识的人最惨,他们是培训机构眼中的“韭菜”,割完一波又来一波,想学点东西的人,盲目的报学习班、买鸡汤书,这些课里、书里,讲一个观点,灌你无数鸡汤。
大部分公众号、头条都是这些东西。
对了,下次看到标题党直接可以略过。
2.跟随站在知识源头的人。
3.自己努力成为知识的源头。
知识也是如此,只有你翻山越岭获取了、各个角度求证了、细细打磨透亮了、才会立场坚定地守护它、运用它,才不会被各色课程迷惑了心眼。
越是开放的市场,越是需要专注于核心竞争力。越是开放,越是聚焦
要学习一项技能,就要先研究这个领域第一线的高手。只有站在高手身边,与伟大同行,才有可能真正领略到他们的世界。
每个好老师都有这5项技能:
1. 专业知识:在所教授的领域,拥有系统的、科学的、可验证的知识;
2. 课程设计:掌握根据学生不同需求合理设计课程的能力;
3. 呈现能力:如何通过语言、动作及包括课件、多媒体在内的形式去表达;
4. 个人魅力:独具特色的人格魅力;
5.积极心态:积极的心态以及重视内在修炼的系统。
最聪明的老师懂得“二八法则”——先投入20%的时间,把“专业知识”提升到80分,然后开始研究“课程设置”板块,同样不求百分之百,快速达到80分;下一步是研究怎样才能把它讲得更好的“呈现技巧”,怎样让自己显得更有魅力,最后调整一下自己的学习模式和状态。利用“二八法则”,“快速循环型”老师达成了第一次跃迁。
更加聪明的学习路径
第一次跃迁:用二八法则高效成长
第二次跃迁:利用系统放大名气
第三次跃迁:与最优秀大脑互联
高手战略的两个规律杠杆:
对内,通过二八法则三次方,持续放大自我效能;
对外,通过移动到系统的头部,获得系统巨大推动力。
能力提升需要三个要素:
好的方法论,刻意练习,大量的实战机会。
高注意→高收益→高投入→高增长
收益不仅和能力相关,更与站位相关。优秀是一种系统的显现
先进入自己能进入的头部,去最好的城市,去最热门的领域积累资源、增长见识,与伟大同行。
高手战略里的找到高价值区,找到头部。
要专注于做那些高价值、高优势的事
误区一:从当前优势出发
原则:从价值而非优势出发。
高手会暂时放下自己的优势,思考价值,他相信只要方向正确,资源、技能、优势都是可以积累的。
高手总是选择窄门。
误区二:着急入场,不想优势
原则:思考差异化优势。
如果优势不足以当第一,那就搞差异化竞争;如果无法上主战场,那就先占领二线战场;如果综合能力胜不了,那么就找一个细分领域,然后从一个小头部,去更大的头部。
“罗辑思维”的成长过程,也是一个人对于优势的不断聚焦和升级的过程。刚开始,讲干货是优势,但不能什么内容都讲,于是逐渐聚焦于商业、文史哲。
误区三:关注不属于你的机会,眼高手低
原则:从身边的头部做起。
不要想太远,从身边头部开始。 如果你在一个小团队里,那么就先占领团队的头部;如果你是个三四线城市的老板,那就思考如何击穿自己的市场;如果你是个小创业者,那应该洞察的就是你的领域,思考如何盘活前1000名客户。如果你是快递员,那就思考如何先成为快递员的头部。再小的系统头部,都有巨大的效应,推动你去下一个头部。
战略必须先帮助你在当下破局,否则就毫无意义。
头部效应的三原则:
1. 从价值而非优势出发;
2. 思考差异化优势;
3. 从身边的头部做起,从鸡头变成凤头。
头部效应就是:通过观察和判断,抢占高价值、有优势的头部,然后从小头部走向大头部。
聚焦细分战略
专注:高手的护城河
多线程运营让你焦虑,单线程让你宁静;想未来会让你焦虑,一心一意地专注于当下最有力量,这是战术上的专注。
这些话题还都未触及“战略性专注”的优势,不是短期专注当下或者专注做一件事不分心,而是长期盯着一件事情来做,一直把事情做绝的专注。对弱者来说,专注是最好的进攻策略;对强者来说,专注是最好的防守策略。
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就是他的兵力。一个人的智商和情商,就是他的火力。
想象一个聪明人,精力是别人的两倍,智商是别人的两倍,这够厉害了吧。但一旦这个人分兵3个目标,他就马上会在这3个领域分别被3个综合能力不如他的选手击败。
这就是聪明人的最大诅咒——贪婪而不专注。
上天给你无限的机会,却只给你有限的时间、精力和才华,所以越是优秀,越要专注。
所以,三流高手靠努力,二流高手靠技艺,一流高手靠专注。做更少但是更好的事。当一个人已经站到了优势位置,只要保持专注节制,就不会输。销量最大的苹果手机,恰恰是机型最少的一个品牌。
迭代:聪明人的笨功夫
为什么“日行20英里”如此重要?柯林斯的总结是:
1. 在逆境中,让你对自己的能力保持信心;
2. 在遭遇破坏性打击时,让你减少灾难发生的可能;
3. 在失控的环境中,让你保持自制力。
选定头部以后,就专注地死磕。
专注让你无敌,迭代让你精进。
只做头部,不得贪胜
• 今天是一个机会更多、概率更小的世界。战略能力就是找到那些“更少但是更好”的事。 • 好战略就是达成“投入和产出的非线性”。
• 幂律分布的特征是高度不平均且分形,这意味着每件事都要找到杠杆点。
• 头部=高价值×高优势;抢占头部、持续迭代。
• 头部效应三原则:从价值而非优势出发;思考差异化优势;从最近的头部做起,从鸡头变成凤头。
• 专注是高手的护城河,先占据不败之地,然后慢慢获得细小优势。
• 持续迭代,系统性进步;不求妙手,不得贪胜。
找到知识源头,提升认知效率
功利学习法:学得更好,却学得更少
所以在知识爆炸的年代,最好的方式是辨别一二三四手信息,走向知识的源头,并与那些人站在一起。总有一天,你也会成为创造知识的人。
认知心理学认为,成人学习有三个前提要求的时候效率最高,即有目标导向、有即时反馈、最近发展区。简单地说,能解决当下问题的、学了有地方用的、难度适中的知识最有效。
而功利的读书法在获得阅读奖赏之前选择了延迟满足——先找到目标,调整好资源,带着问题进入。就这三步,就让你跑赢90%的人。
如何让知识变成知识晶体?下面是4种常见的知识结构: 关联,树状,序列,数据。
如何获取知识晶体
1.大量看模型
不仅要看,还要每次思考这个模型希望表达的关系。
2. 自己尝试模仿
看了一个模型一段时间后,不妨关掉图片,自己画一遍。
费曼技巧转述时,也可以自己尝试画一遍,看看和原来的架构有什么区别,找到差距再调整。
时间一长,你脑子里的模块足够多,知识自动就按照模型存放了。
3. 强迫自己写本书
这个是高阶用法——每当我需要研究点什么,我先假想自己要出一本书,然后先列我自己作为初学者的所有问题,然后按照逻辑给这些问题编成一个目录。
后来我看到阳志平老师的文章,他的方法和我一样,还升级了一版:“不断问自己,书的体系是什么,有哪些打动读者的地方?”
“难道说‘得到’大咖的知识,都是教我们的时候学会的吗?”
联机学习者:成为知识的路由器
最有效的学习方式——联机学习,成为知识的路由器。在来回翻译信件,不断地把双方的语言翻译成自己的话传播出去的过程中,他不知不觉地在这个细分领域有了深远的洞见。这些洞见配合专业知识,让他短期内实现了巨大飞跃。
1. 先打磨第一个知识模块;
2. 抛出去,换回别人的知识模块;
3. 重复前两步,积累足够多的知识模块;
4. 整合出自己的体系,实现知识跃迁。
建立自己的知识IPO体系
I: 输入问题(Input a question),以持续解决问题为目标;
P: 解决问题(Problem solving),以整合多学科知识为手段;
O:输出产品(Output),通过咨询研发,授课整合和写作,让思想产品化。
我们把这套系统叫做知识IPO,是一套高效的把知识整合产品化的个人商业模式。
知识树vs问题树
一开始我们靠兴趣,但是兴趣多变;然后我们追新知,发现新知进化得比我们学习的速度还快;之后我们回身去读经典,却发现经典一辈子也读不完;于是我们开始寻求底层逻辑。
今天,真正串联一个又一个知识的,不是学科知识,而是场景问题。学海无涯,终身学习者很容易陷入为学习而学习的窘境。你需要一棵“问题树”。
和知识树不一样,问题树依托一个真实的、高价值,并有可能被解决的问题来展开。它包括4个方面
• 我们面临什么样的问题?
• 我们如何知道自己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
• 我们会遇到哪些挑战和障碍?
• 我们有什么可能的解决方案?
专注于你的问题,调用多元知识。在目标上专注,在手段上多元。
如何提高行动力?
行动,只有行动能带来生活的改变,如果不行动,一切都是虚空,唯有行动才会产生无限可能,才能实现真正成长。
改变自己的三个要素
首先了解下行动的基本心理动力公式,也被称为“变革公式”。
简单来说,你的动机被三个东西所推动
D:对于现状,你有多不满?
V:对于行动背后的结果,你有多期待?
F:对于下一步行动,你有多清晰?
这三者的乘积一旦大于面前的阻力,行动就来了。反之,只要其中有一个为零,另外两个再大也没有用。
换个互联网创业的思维——在产品经理这,这三个要素叫作“痛点(D)”“价值点(V)”和“指示清晰简单(F)”,抓住这三点能有力推动人们尝试点原来不会尝试的东西。比如嘀嘀打车、上门按摩、到场洗车、找个鸭子(别想歪了,真是鸭子)都是深谙改变公式的主。
一旦你日益沉迷与“解释为什么不行”而非“行动改变”,你开始以各种知识解释自己的困境。时间一长,因为你太不行动,连找到新的知识的机会都不多。你用一套老旧的、完美的逻辑解释了自己一切的不幸,日益懒惰。
这也是为什么我每次上课都告诉我的学生——不要期待在职发课上完全听懂我讲什么,你是不会懂的。你今晚回去群里跟着助教带你复习一遍,然后开始做作业,做着做着你就懂了。你一定要经过听课——复习——实践——反馈,你才会真的懂。
上课让我的信息变成你的信息,复习让你的信息变成你的知识;实践让你的知识变成你的体验;而批改和打分让你的实践成为你的改变。
建立关系的5个重要手段。
1、花时间在一起
只要两个人是在一起,注意力投注在同一件事上,如看一部电影、沟通、说话、同走一段路、做同一件事,有没有语言其实不重要。
2、沟通双方都爱谈的话题
关系比正确更重要。
选择一些对方会感兴趣的话题,无论在亲密关系、朋友还是商务场合,都非常非常重要。
3、为对方的目标做点事情
4、真心夸奖
5+1定律:
真心夸,有细节:
最后,别要夸奖!
5、小礼物
送好用+1的东西。
最好的礼物是,他能真正用上,但是比他的平时用的高一个档次,他平时不会去买的。
注意力是现在最贵重的东西,你一辈子注意的时间远远比你的寿命少。注意力比时间还要贵。
兴趣——能力——价值——兴趣这就是一个很正向的向上螺旋。
心理学认为,兴趣来自于
“自我效能”X“结果期待”
换成人话,就是: 你认为自己能做好X你觉得结果是你很想要的
前者和你的天赋相关,后者和你自己和身边人的经历相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