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挪用OR文化杂糅
1.
最近,因为一个美国高中女生穿旗袍,推特上吵翻了。
据《南华早报》5月1日报道,18岁的美国犹他州高中生凯夏(Keziah Daum)穿了一件红色的旗袍参加毕业舞会,不过她并没有中国血统。在她将照片上传至社交网络,没想到却引发了轩然大波。
一位名为Jeremy Lam的华裔网友在推特上写道:“我的文化不是你***舞会礼服!”,他在之后的推特中进一步写道:“我为我的文化感到骄傲,即便是在这个文化下被边缘化的人不得不克服极端的障碍。将它至于美国消费主义之下、取悦于白人观众,这就等同于殖民主义思想。”
最受到关注的就是上述Jeremy Lam质疑的贴子,他在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说,Daum穿旗袍本身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她那张双手合十摆pose的合影照,Lam说,“她穿着旗袍,摆出一个刻板中国人的姿势,完全无视旗袍背后的历史。”
一位网友写道,“这样做不好。我不会穿着韩国、日本或者其他国家传统服装出席。我是亚裔。我也不会穿传统爱尔兰、瑞士或者希腊传统服饰。这些服饰背后有太多的历史。”
但Daum回应说,她穿旗袍只是因为觉得旗袍好看,摆出的姿势和中国没有任何关系,而是模仿YouTube名人的样子,坚称自己没有任何种族歧视的意思。
她的支持者们也认为她穿旗袍没有任何问题。名为@bpookyslack的网友说,“她选择穿这条漂亮的裙子去参加舞会,这难道还不足以说明她喜欢旗袍的美吗?”一些华裔也对她表示了支持,名为@msyinseattle的推特网友写道:“我是中国女性。我支持你。你穿那件旗袍太漂亮了!我有个18岁的女儿也刚刚参加了毕业舞会。她说你穿旗袍那么好看,人们只是嫉妒你罢了。”
另外一位名为@FavianYee的网友说:“那件旗袍穿在你身上很好看。别听那些人说什么只有亚洲人才懂得旗袍。外面怪人太多了。2018毕业快乐!”
如今,说这一行为是“文化挪用”的人和认为是“文化欣赏”的争论双方的气焰不相上下。
2.
百度百科给出的“文化挪用”的解释是“文化挪用的本意,近似于文化剽窃,就是将本不属于本地的异域或其他民族的文化资源借用过来,从而对本地的文化形成影响,也创造出新的文化产品和现象”。
《剑桥词典》给出的解释则是“使用不属于自己的文化,尤其是在并不理解或尊重该文化的情况下”(the act of taking or using things from a culture that is not your own, especially without showing that you understand or respect this culture)。
维基百科称,“文化挪用”通常被看作对当代文化有害,是对原始、少数文化的知识产权的侵犯,尤其针对土著文化和殖民统治下的文化。不过, 当多种文化发生碰撞时,“文化挪用”又是无法避免的,对象包括了其他文化的宗教传统、时尚、象征、语言和音乐等。
可见,“文化挪用”是带有贬义的一个词,当被挪用的对象是少数民族文化或者被认为是主流文化之下的文化时,往往被认为伴随着压迫和剥削。
3.
文化挪用可分为实物挪用(如对雕塑等有形物的占有)和内容挪用(如对文学、绘画等艺术作品的借用、改编)。内容挪用又可分为文本挪用、风格挪用、母题挪用和主题挪用等。
在后殖民主义话语中,挪用的过程其实体现为文化杂糅(cultural hybridity),即两种或多种文化在内容、形式等方面相互取舍、混杂、模仿及融合的互动过程。
18世纪的《中国孤儿》,还是20世纪末的《花木兰》,都涉及文化挪用与杂糅,不论是都比原著或译著在西方流传更广、影响力更大,受众往往通过这些作品而非原作品或其译本去认识了解另一文化。
无中国血统的美国女孩内穿旗袍、摆双手合十摆pose拍照实际上是一种文化杂糅,有利于美国人认识了解中国文化。
文化杂糅要注意两种极端倾向:一要西方将东方想象为神秘、落后、野蛮、幼稚和不理性等。二要要防止一味追求文化本质主义的倾向,画地为牢式地坚守甚至宣扬一些僵化甚至为当代人们不认同的文化定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