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心经--学习翻译笔录(十)正文

心经--学习翻译笔录(十)正文

作者: 空尘L | 来源:发表于2020-10-28 01:28 被阅读0次

    yāvan na jarāmaraṇaṁ na jarāmaraṇakṣayo

    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1)yāvan( yāvat 连接词)甚至

    2)na(na 副词)非、不

    3)jarā(jarā-阴性名词词干)老,老年

    4)maraṇam(maraṇa-中性名词单数主格)死亡

    5)na(na 副词)非、不

    6)jarā(jarā-阴性名词词干)老,老年

    7)maraṇa(maraṇa-中性名词单数主格)死亡

    8)kṣayas(kṣaya-阳性名词单数主格)灭亡,消失

    ksayo

    na duḥkha-samudaya-nirodha-mārgā na jñānaṁ na prāptiḥ |

    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1)na(na 副词)非、不

    2)duḥkha(duḥkha-中性名词词干)痛苦,不幸

    duḥkha

    3)samudaya(samudaya-阳性名词词干)聚集,结合

    samudaya

    4)nirodha(nirodha-阳性名词词干)破坏,消亡

    nirodha

    5)mārgās(mārga-复合阳性名词复数主格)道路,方法

    mārgās

    6)na(na 副词)非、不

    na

    7)jñānam(jñāna-中性名词单数主格)智慧,知识

    jñānam

    8)na(na 副词)非、不


    9)prāptis(prāpti-阴性名词单数主格)获得,取得

    prāptis

    乃至无老死:

    记得无明尽,便无老死,诸佛修行到无身,即无身,便无老死,

    亦无老死尽:

    如剥洋葱,去一重又一重,直到去尽,无下手处, 即是返本还原,得五蕴空,如未生。

    引申:

    无明。指“痴暗”的意思。为十二因缘中的一支,十二因缘又称十二缘生。是佛教“三世轮回”中的基本理论,这十二支为“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据《俱舍论》卷九说,十二支的关系是:

    1. 无明缘行,“谓诸愚夫于缘生法不知唯行”。由于不懂得,佛教缘生法,所以起惑造业。

    2.行缘识,"由引业力,识相续流,如火焰行,往彼彼趣,凭附中有,驰赴所生结生有身。"前支的思想行为,作为引导力量,使识凭附中有,而向与其相应的投生处转生。

    3.识缘名色,"于此趣中有名色生。"此"趣"指六趣中的诸"趣",善恶一共六道。此"趣",亦即"结生"一刹那之"有身",谓此"有身"于母胎中之心(名)、身(色)得到发育。

    4.名色缘六入,"如是名色渐至成熟时,具眼等根,说为六处。"即胎儿由心身之混沌状态发育至有认识器官的分工。

    5.六入缘触,"次与境合便有识生,三和故有顺乐等触。"六入,或六处与外境相合而生识,称为三和,触觉由此发生,此相当于幼儿的阶段。

    6.触缘受,"依此便生乐等之受。"由有触觉便生苦乐及不苦不乐等受,此相当于所谓童年阶段。

    7.受缘爱,"从此三受,引受三爱。"由有感受,引生贪爱。三爱,指对世俗世界的执爱,这相当于所谓青年阶段。

    8.爱缘取,"从欣受爱,起欲等取。"由有贪爱,便生出狂热的对世俗种种享受的追求,此相当于成年阶段。

    9.取缘有,"由取为缘,积聚种种招后有业,说名为有。"由贪爱执取等思想行为,必然招致后世果报,就此能招后世果报言,这些思想行为总称为"有"。

    10.有缘生,"有为缘故,识相续流,趣未来生。"由"有"产生后世之果报的思想行为,必然导致"来世"之再生。

    11.生缘老死,"以生为缘,便有老死。"此下二支为一个总的因果循环链条,每两支间顺序成为一对因果关系,而配合过去、现在、未来三世。

    又可以概括为两重因果:由无明、行两支作为过去因,识、名色、六入、触、受五支则成为现在果;由爱、取、有三支作为现在因,行、老死则为未来果。此称三世两重因果。佛教认为,任一有情生命个体,在未来得到解脱之前,均依此因果链条的力量在三世和六趣中间流转,永无终时。

    而人类社会中的一切不平等现状,也都可以从这一因果系列得到根源性的说明。总之,十二因缘中的各个环节,是互为因果的,人类之所以陷于悲剧。

    人类的痛苦所以没有终了之时,都由于它的桎梏。缘觉罗汉悟得生死转回的苦趣能够逆观老死苦的境界以生为因,生以有为因,有以取为因,取以爱为因,爱以受为因,受以触为因,触以六处为因,六处以名色为因,名色以识为因,识以行为因,行以无明为因,而无明以真空妙性为体,本来是虚妄。

    若能返妄归真,返本还灭,便无明灭,由无明灭,便有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也都随之而灭。

    这是缘觉罗汉修行观照的境界,叫做"还灭门"。缘觉罗汉认为十二因缘为实有,便用功去消灭它;而大乘菩萨以般若妙慧观照这一境界,以为其未必是实在之体,应视同大虚空一般,因此说到底,凡夫流转于十二因缘中也属一种假说,从根本上看,仍是虚妄。

    只要达到了悟真实,扫除一切执著,把握因缘起而性空的谛义,也就空除了十二因缘。这才是大乘法门。达此境界,也便不再追求一己之私的解脱,不至于在"个人"的道德完善上下功夫,不会只追求了悟生死。

    因此才会悲心大振,无意于摆脱个人的十二因缘桎梏,而是投入世间,上行下化。不度空地狱,誓不成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心经--学习翻译笔录(十)正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zyzm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