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陈 皓
虽然离开家乡几十年了,但那炊烟袅袅的村庄、那些童年的往事、那些欢声笑语,仍然在我心里,从未远去。
那时老家的村庄看上去虽然破旧,但是每家每户的房屋都差不多是茅草屋,稍微家境好一点的就是房檐边沿加两层水泥瓦。那原本不宽敞的大街、那村口的麦场、石磨、水井,包括村南的洙溪河、树林、菜园都在我脑海里时常浮现。那时的村庄在我心里就是最美的,像天堂一样快乐的地方。春天的时候,我与小伙伴们穿行在南河岸边的杨柳林,用柳条编制草帽、吹口哨,看南岭顶上的桃花、苹果花、梨花竞相绽放;夏天的时候,我与小伙伴们在树下乘凉、捏泥巴,在南河洗澡、捉鱼摸虾,在树林里捉知了、掏鸟窝;秋天的时候,我与小伙伴们在南沙窝捉迷藏,在菜园里浇水、拔萝卜,在田野里找果子、逮蚂蚱、烤地瓜;冬天的时候,我们会奔跑在雪地里、滚雪球、打雪仗,在池塘里溜冰……这片曾经给我带来无比愉悦的乐土,如今除了每年回老家上坟时路过,已经没有再在哪儿生活过了。我知道那片村庄已经永久地留存在我的心灵深处,从未远离,一直激励着我阔步向前。
今天打开手机,无意中看到了一组别人刚拍摄的农村照片,破旧不堪的土墙、瓦房、草屋,那泥泞的小巷,爬在地面上的简易房……看到这些思绪一下子回到了几十年前的农村。这不会就是我的家乡吧,真的不敢想象如今还有这样的村庄,也许是我们离开农村太久了,习惯于大城市的高楼大厦,钢筋水泥、好车豪房……城市的节奏太快了,以至于我们没有时间停下来,回头看一看我们曾经的村庄如今是何等的模样?我们又来自那里,如今又要到哪儿去?!我们在大城市里的高工资、安逸的生活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我们在外打拼也早已习惯了他乡,而遗忘了曾养育我们的村庄。因为我们生活在梦中,我们与穷人隔着万水千山,永远体会不到穷人的苦与难,还有他们的平淡、乐观与坚强。这些图片,活生生地让我们又走进了现实,深切地感受到了贫穷、朴实、惊讶。那些缺衣少食的农村老人,已经习惯了承受生活的负担,默默地珍惜着生命,顽强地生活,依然带给我们许多的感动。为了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我也曾经路过村庄,采访过农民,拍摄过农村致富的照片,只是记住了它表面的新时代的模样,感觉我们真的脱贫致富了,大家都过上了好日子,我们的美好生活已经进入了小康。可是现实又如梦一样,为此内心深处一阵阵凄凉,离开的这些年,所有的发展迷惑了我的想象。要不是疫情的到来,限制了春节回乡探亲访友游子们的出行,你真的无法接近这些朴实、憨厚、坚强的农村老人,农村的光棍,农村的贫穷人。
从外地回乡的一位志愿者告诉我,他在村里协助巡查时,看见一位捡破烂的老人,遇到口罩就捡着自己戴。他觉得纳闷,就主动上前询问,捡破烂的老人说:“到处是口罩,扔了怪可惜的,今年运气好,捡了几十个,够戴一年了!”听到这些话,也许我们真的会震惊了,我们永远想象不到穷人的思想和行为,或者说,很多人难以想象还有那么多人仍然赤贫。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听下乡志愿者说起这些事情了。上个月,有个志愿者自己掏钱为村里的疫情捐款,自愿买了许多粮油、瓜果或用现金到贫困户慰问。每逢遇到外出不戴口罩,或在家门口晒太阳,或在田地里干活的,都会主动地上去聊天拉呱,仔细地询问他们的健康、收入、生活的怎么样?等等。他的行为就是在默默地回报家乡人,温暖着家乡人的心。为落实省里加大困难职工帮扶力度精神,帮扶困难村民,一位来自武汉回临沂探亲的志愿者主动帮扶家乡人,有时一天十几次登门慰问村里的九家五保户,为他们送粮送菜、打扫卫生、取火生炉子、做饭等,为八户贫困家庭救助3200元。一次他遇到邻村的一个80多岁的老汉,跟他诉苦开春了买不起化肥,他顺手拿出了一百块钱给老汉用于购买化肥用。老人高兴的说:“今年有钱买肥了,不愁了!”还有一个是深度困难户,年前刚死了老婆,儿子50多岁了,有些痴呆,也不能干活,整个家庭没收入,志愿者决定再想法帮帮他们。这些回乡人用实际行动帮扶、回报养育过自己的家乡,值得我们学习、尊敬和发扬。这样的例子太多了,需要帮助的人太多了,离他们不到几十里的地方就是繁华的城市,你根本无法想象这样的差距是怎么产生的。今年年底真的能全民脱贫吗?!留给我们的思考太多了。这几年我们的媒体把新时代的农村描绘的太好了,一度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现实中的美好生活不是描绘出来的,因为我们的媒体宣传已经高于生活,对现实生活进行了艺术化描写,脱离了新闻基本的定义,新闻就是对受众所关注事实的报道,或最新发生的事实。我们搞宣传时不能再喇叭吹的太响,报纸的标题很靓,眼睛只看到了蓝天白云……没有看到破烂不堪的依旧没有消失的古老、陈旧的村庄,还有那些处于贫穷的人们。
以前看过一篇报道,说因为农村城镇化的推进一些村庄正在消失,种地的农村人已经没有年轻人等等。看完后,既高兴,又忧伤。高兴的是觉得国家太富强、太伟大了,人民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幸福了!忧伤的是如果回到老家,再也找不到以前的老屋,以前村庄的模样,还有村庄的名字。事实上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村庄并未消失,新农村也未全换新颜,贫穷也没有被阻止。就拿我的老家来说,走在村前的马路两旁,你还觉得这是一个还算可以的村庄,路修好了,也有花草树木栽植在路旁。可是,当你走进村里面,依然看到了久违了几十年的儿时的茅草土房,还有那条儿时夏天捉鱼,洗澡的小河,充满了垃圾、恶臭。那一瞬间,心情是沉重的,微微有些疼痛。难怪前面和同学见面时,问我老家是那个村的,我回答他后,他笑着说,哪儿可以拍摄老电影,可以拍地道战了。当时百思不得其解,如今才明白期中的缘由。村里因为一些原因,已经十几年没有多大变化和发展了。街道还没有没有规划,街面也是土的,有水的地方泥泞不堪。从村民口中得知村里马上就要硬化部分街面,这也算是好事一桩。我没有深入到村的中央,因为我已经看到了岁月留给农村的沧桑。因为是冬天,门口、矮墙,商店石阶上蹲了不少老人晒太阳。听他们说村里的光棍、老弱病残越来越多了,有些看不起病的只好在家里慢慢地熬着。这些我没有深入到每家每户仔细地验证,也只能算是道听途说吧!
也许那组反映农村现实的照片不能代表中国大部分的村庄,但它已经让我们背着记忆的行囊,倾注着我们太多的情感。村庄并未走远,而是我们离开的太久了,我们为它付出的太少了。它是我们的诞生地,是我们儿时快乐的时光,是我们终生难忘的地方!无论我们走向哪里,回归何方,请一定要记住我们扎根的地方,多关注它,多热爱它,多回来看看,把它建设的更加美丽、和谐、文明、富强!
写于2020.03.06.临沂
(图片来自隔壁老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