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做培训的过程中,发现一个特别明显的现象,就是大多数人看起来是“学到了”,但是结果却是“做不到”。
人生最长的距离,莫过于“学到”和“做到”之间的距离。
学到,只是证明你听了、看了、学了。小心,你可能是“为了学习而学习”,就在那一刹那,你好像是明白了,眼前一亮,醍醐灌顶,各种幻觉。
但是课程结束几个小时,或者几天过后,你会发现,好像一切又回归原来的状态。我还是我,问题还是问题,好像并没有太大改变。然后立马再回忆一下当时学习的东西,好像记忆有些模糊了,只记得当时老师讲得很有道理。
其实,你所谓的“学到”,只是一种被氛围和被老师引导后的一种感觉。然而,你并没有真正的“学到”。
“学到”和“做到”之间,其实并不是一条直线,也不是一步之遥,他们之间有一个转折点,这个点的名字叫“悟到”。
孔子说过一句话:学而不思则罔。思,指的是思考和总结,而我把它称之为“悟”。
我也经常当学生,跟比我更加优秀,更加厉害的牛人名师学习。我对于“学到”-“悟到”-“做到”有非常深刻的体验。特别是“悟到”的体验。
如果你去参加一个线下课程,记得不要孤身一人,你可以找一个陪同的伙伴,你也可以在会场找到一个就近的同学,当然人越多越好,但是一定要有至少一个伙伴。原因很简单,因为你需要在学到和做到之间,建立一座思维认知的桥梁,那就是“悟到”。这个“悟”,在线下可以通过沟通交流来实现。
比如在会场,你可以在课程结束后找几个同学一起就老师的课程内容和观点“评头论足”,在你们沟通交流的过程中,你会发现你深信不疑的老师的观点,在另外一个同学那里,他可能有其它的解读。这是一扇窗户,让你更加客观理解课程的一扇窗户,同时加深了你对老师说传授的知识的理解和印象。
其实,这个过程,就是一个思考、总结的过程,就是一个“悟到”的过程。
如果我们是在线上学习呢?
你可能没有在线下那么方便从身边随便抓一个人来沟通和交流,但是我们可以采用“沉浸式自我学习总结法”。
什么是“沉浸式自我学习总结法”,就是你在一边听的过程中,你要一边结合自己的曾经经历,就像放电影一样去回顾,然后用老师讲的理论和方法去跟曾经的自己“对话”。
“哦,原来我一直把产品卖不出去的原因是这样的”
“哦,原来我一直把自己推广不出去的原因是这样的”
“哦,难怪我越做越差,难怪我团队人数越来越少,难怪我生意越来越不好做,难怪我就说为什么就成交不了.....”
这是一个跟自己“对话”的过程,线上学习有一个比线下的最大好处就是,可以暂停下来,停下来你慢慢想,停下来你可以翻到你一年前发的朋友圈,停下来你可以记个笔记。因为线上的课程,大都是可以重复收听和学习的,一次听不懂,你可以听多次。
为什么叫“沉浸”,因为没有线下的BGM打扰啊,你戴着耳机,你会进入到一个人的世界。
给自己“对话”还不够,想让你悟得更深,思考得更透,你需要做一件非常有仪式感的事情,那就是:写总结。
写总结的方式很多,
你可以用微信的方式,直接发到学习群;
你也可以用微信写好,发给自己的微信,然后收藏起来;
你也可以用手机备忘录或者便签。
我建议你写好后,发给你的老师,或者发到学习群。
发给老师,说明你真的是学到和悟到。你敢发给老师,同时也是给自己一个信心和压力。发给老师,说不定老师会给你更多点评呢,岂不是收获更大?
发到群里,是一个自我检讨和反省,也是一个公众承诺。如果得到其它同学的点赞和认可,或者是点评,你收获到的可能连你自己都想象不到的收获。未来,有机会我会跟你们分享,一个人在互联网上“多表达”,对你的人生影响会有多大。
写总结,是对自己曾经的一个反思,是对自己当下理解和未来计划的一个梳理。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当你真正“悟到”后,再去执行你的行动,你会体会到“事半功倍”的快感!因为,你或许看透了一些现象背后的本质,你或许找到了问题的根源,而不是浮于表面,永远追求“术”层面的自嗨。
你不一定做到多完美,但是你很看得很清楚。方向对了,剩下的只是你如何更加努力去把这件事做对而已。这跟你的能力、执行力、资源,以及天时地利有很大的关系,无需纠结,按自己“悟到”的,一步一步去完成即可,结果自见分晓。
我们伟大的毛主席说:人要活到老学到老。
我们一生都在不停的学习,但是要学得有价值,不能一辈子当一个“小学生”。如何缩短“学到”和“做到”的距离,就看你是否愿意在它们之间放一个“悟到”,就看你是否真的愿意用心的去“悟到”。(原创/E客先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