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大单元”与“学科+”闲思

“大单元”与“学科+”闲思

作者: 夏葳 | 来源:发表于2021-08-29 17:46 被阅读0次

    首先要明白几个概念,包括:大单元、跨学科、项目化等。这些概念都可以在网络中查到。这些概念之所以出现,简而言之,就是要用综合性思维去思考问题,把知识运用于真实的生活场景或经验反思中,去解决生活问题。

    这种认知的逻辑是基于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建构主义强调客观场景的动态与主观认知的生成,二者作为可变参数,共同构成了不同学习主体的独特的认知结构。人本主义更强调参与性与介入度,与存在主义哲学有某种内在联系,意义的生成一定是主体的参与所赋予事件或事物独特的价值感。

    目前的教学模式或趋向,是要避免被分割了的知识直接传递给学生,更强调统筹与综合。分科教学的年代,社会化大分工刚开始,工业化的过程中,工作的技术特点比较单一,对人的技术要求相对也比较单一。而如今,时代在发展,边缘学科的作用越来越凸现,问题的呈现更加复杂化,很少有某个问题可以凭借某一种技能或理论就能解决。

    我们真实的生活情境,又不可能仅仅是一个问题的呈现或者单一事件的发生。教育的育人质量,还是体现在所育之人的综合能力。那会不会人生来就一直如机器去解决问题?应该不是的!在耕田的时候,人们也可以用审美能力去感受美丽的菊花与显现的南山,也可以去感悟晨曦初露与霞云染红的美丽。

    审美或不审美,这不是什么生活问题,也不需要求解。我想这是一方面的认识,另一方面,这何尝不是一种生命质量的问题?它关乎幸福感。你不会乐器,不会画画,就无法感受节奏和构图带来的美的愉悦。当机器可以代替人类大多数工作的时候,我们的生活问题就剩下了“如何幸福得生活”的问题。美育教育是一种生命存在状态关怀的教育,它在根本上是诗意的。

    德育侧重解决伦理问题,智育侧重解决生存问题,体育有助于精神风貌的提升,美育有助于生命感受的提升,劳育是生活的技术性手段。大单元和跨学科,是要成长与生活融合,除了时代的巨大变化作为背景,还有就是对于完整人性的追求,以对抗生命异化,这也是个背景。

    教育无论是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还是要引领时代的先潮,都应该主动求变,形成自身符合时代发展的体系,并能培育符合当下时代生活的人。我们能在课程上的变化就有很多。如果学校考核老师的水平,让老师根据国家课程标准,自主编选课程内容和进度也未尝不可。这就看得出其所编内容是不是具有经典性、时代性、前瞻性。当然还要考虑国家整体的教育方针和各个年龄的学生思维水平。

    课程论方面大有可为。而大单元、大视野、项目化更强调教学论方面。它更强调在现有的课程体系下,以何种方式展开教学。这不是单纯认为这些概念属于教学论,而是很明显地课程观念的改变已成为了不证自明的前提条件,是先于教学方式进行了内容与进度的重组了的。所以我们各种大XX、XX+,更侧重在课程观念革新的前提下,进行的方式方法的理念革新。

    早在二十年前,北大教授汪丁丁等人已经提出了跨学科教学的必然性。书架上各学科都有他的著作,我感受到他在知识领域已构建了的全息影像。那时看到后就眼前一亮,不曾想四分之一个世纪了,已开始局部推进了。

    知识的用处在于生活问题的求解。知识让人丰盈,但更多的是让人感受到自己无知空间的浩淼。庄子早就认识到了知识的无限,但他不像马克思再深入一步探寻作为整体的人的认识能力的问题。马哲的观点:人的认识是有限的,但认识能力是无限的。后半句补庄子之不足。

    在反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哲人看来,他们有理由批判马克思的说法。本质,也无非是人的归纳、概括、抽象思维的表征语言。当然人有思维,高级灵长类动物,其他生物不具备,我们也不能说放空自己的思维认知,退回到无脑生物状态。这反对“反逻各斯中心主义”的逻辑前提,就是人本主义的。

    由大XX、XX+到人的认识、人的生存、五育并举,再到课程论、教学论、人的思维、人本主义,很多问题是要回到闭环原点去梳理和思考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大单元”与“学科+”闲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acgi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