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深山有爱》(组照)获第五届河南省农村摄影大展一等奖。
2009年《数码摄影》杂志社举办2009年“中国十佳数码摄影师"平顶山地区选拨赛,以作品《爱在深山》(组照)获“平顶山十佳数码摄影师"。
2008年6月,麦收过后下了一场雨,天气变的有些凉意。初次走进了这座陌生的大山,因为一篇新闻报道,让我寻访这位坚守深山教学三十余年的身残代课老师任宗毓。
那时通往鲁山县赵村乡堂沟村的车只有上下午各一班,当我到了村口将近中午时分,简单地吃了随身带些食物后,便急忙赶往座落在山顶上的学校。对我的突然来访,任宗毓老师略感有些意外,当时他正给学生们烧茶水,这是他亲自采挖的中草药,清火又解渴。任老师对学生细心周到的关心,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在自我介绍后,我俩便自然地聊了起来,仿佛久别重逢的老朋友。他从高中毕业因身体原因无缘大学梦,再讲到如何做一名代课老师至今的人生经历。我一边认真地听着记录着,一边用手中相机拍摄着,从纪实新闻的角度,用平实理性的镜头真实客观地纪录着他日常教学和生活场景,我也被他的事迹所感动着。
1980年高中毕业时,任宗毓因腿残被挡在了大学校门外。当时公办教师不愿到堂沟小学任教,只有三个代课老师,他因高中学历就主动申请来到这所学校,几年后就只剩下他一个人了。任宗毓每月代课费仅为200多元,一个人承担语文、数学、美术、音乐、体育和品德全部课程,负责着三个年级共30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因为这些大多是留守儿童,除了本村还有其它外村的学生。
当时学校还是草顶房,冬天透风,雨天漏雨,没有象样的课桌和凳子。为筹建新校舍,他四处奔波,筹措资金。把矫治残体的钱捐出来建学校,将自己桌子、书柜和几百册藏书捐给学校,还掏钱给学校买了录音机。他拖着残腿到学生家里苦口婆心的劝导,使堂沟村所有适龄儿童没有一个失学和辍学。为了把学生教好,他通过函授获得中文大专文凭。每天早上5点多钟起床,沿着山路赶往学校,天冷时生着火,等候每个学生的到来。他根据学校的特殊情况,对三个不同年级,采取“复式教学法",按时间分配循环教学。采取“口语化"教学法,把作文课搬到自然环境中受到学生的欢迎。他还把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逐渐形成严、爱、实、活的四字教学体系,受到上级部门的肯定。30年间,他写了30多本100多万字的教学随笔,字字句句透着爱生之情,更见证了他三尺讲台呕心沥血不凡历程。
任宗毓的执着教学也赢得了一位远方姑娘的爱慕。1999年,他在省内一家报纸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山村教师的心愿》散文,吐露自已心声。一位驻马店姑娘岳晓文无意间被这文章所吸引,同时被作者自强不息,扎根深山教学育人的精神所感动。随后他俩建立了联系,半年后,刚满20岁的晓文自身一路打听来到了堂沟村看望任宗毓。
晓文给我印象是聪慧善良,大大方方。说起当时心情,她仍动情地对我说:原来我持怀疑的态度,结果来了一看,任老师的日子真的不敢想象。但他顽强面对艰难的生活,教书育人的拼搏与奉献精神,使她由敬仰逐渐萌生了爱意,尽管俩人相差十五岁,但她义无反顾地决定与他一同坚持把山区的教育做下去。
为学生任宗毓付出了全部的爱,而他的妻子也把爱给了他,并默默支持丈夫所钟爱的教学事业。她经常帮助照顾学生的学习生活,还拉扯女儿,种着几亩山坡地。每逢雨季河水暴涨,妻子搀扶着甚至背他过河去上课,在她分娩时不忍心叫还在课堂上讲课的他。
任宗毓完全有机会走出深山过上更好的日子。他学过家电维修技术,一家电器商场想聘请他去维修家电,包吃住月工资千元。他有一个学生联系浙江一个电子厂,当时月工资为2000多元。一位曾帮助过他的人建议去城里办家教班,每月至少也会有2000元收入。在最困难时,夫妇两人靠写春联逐村逐户地卖来贴补生活。“我一走,孩子们咋办?”任宗毓依然留在了大山里。
“我要用知识让孩子们走出山沟”。从16岁到46岁,在堂沟小学坚守了30多年,他把所有精力倾注在山村教育上,他的爱也得到了学生的回报。让他感动的是一年大雪封山,他的学生为他扫出一条400多米通往学校的路。在任老师40岁时,同学们偷偷上山用砍梢子卖些钱,让司机从城里捎回生日蛋糕,让他激动不已。近年来,他所教的课程在全学区联考中年年名列前茅,一直是先进单位。在一个不到500人的堂沟村,先后有30多人考上大学,还有多人成为硕士和博士。
当天采访拍摄完后,通往县里车早没有了,我谢绝他们的挽留,让邻居用摩托车将我送出了大山。任宗毓的故事让我心潮难以平静,不仅只是感动而是心酸。那些时间里我将所见闻写成文章,整理拍摄图片,随后在《平顶山日报》以摄影专题形式,几乎是整版发表。2008年《深山有爱》获第五届河南省农村摄影大展一等奖。我受邀参加在省艺术中心举办的开展式,这组照片被放大占据展厅突出位置。2009年获《数码摄影》杂志社举办“中国十佳数码摄影师"平顶山地区选拨赛,我因《爱在深山》又获“平顶山十佳数码摄影师"。
随后任宗毓的事迹在社会各界中引起强裂反响和关注,各家媒体争相报道,使我当初没有想到和始料未及的。那段时间与任老师经常保持交往和联系,每周都要通一、二次电话,从他那里了解许多后来发生的事情,让我深感欣慰。一些爱心企业和人士为学校捐款捐物,对学校设施进了改造。一批批自愿者们走进大山看望学生,互动交流。我曾带着一个企业的职工们买些图书、课本和体育用品去望他们。我市一些摄影人也将镜头对准任宗毓,创作了不少优秀作品在省内外获奖。
2010年,平顶山慈善总会与市电视台联合创办《心桥》栏目,在开播当天市有关领导和部门负责人参加,特意邀请任宗毓和岳晓文夫妇作了首播现场采访。当天任宗毓给我打电话对我表示感谢,因时间紧未能与我见面感到遗憾。2010年底,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焦点新闻播报中,用10分钟的时间讲述了任宗毓夫妇献身山村教育的动人故事,又登上了央视名栏目《共同关注》,节目最后还播发了《让坚守的人感受到社会的温暖》的评论,呼吁社会关注任宗毓夫妇。风凰卫视《鲁豫有约》栏目派出强大阵容赶赴大山里,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报道。一些企业和个人捐款捐物,给予他们极大的帮助。任宗毓还自筹资金,并在有关部门和社会人士帮扶下,在自家房后承包了荒山,又建起养鸡场,每天为学生们免费提供鸡蛋。任宗毓先后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优秀教师” 、平顶山十大自强残疾人士”、市“五一”劳动奖章等称号。
摄影思想的深度决定着作品的深度,你对社会认识多深,你就能拍摄多深。今天重新回忆起对任宗毓老师的采访和报道经历,讲述这段感人至深的故事,对我摄影创作仍有着很好的启示效应。我个人认为,每个摄影人在没有机会掌握决定性的重大题材时,应该根据自身的条件,定好自己的位,选好拍摄的题,明确摄影创作的方向,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寻找创作道路。一是关注本土文化、社会发展 、文化现象、自然环境,以及正在发生或行将消失的东西。二是关注现实中的人群,具体到一个人或一个人的故事,甚至一个人的生命周期。通过他们执着与奉献,以及喜、怒、哀、乐等,探究和发现人的向善本性。
关注是摄影人一种态度和责任,取决于对待摄影艺术创作的态度,对生活和一切事物的态度,更涵盖着人生的价值观。从历史悠久本土文化至今影响力到传统艺术精彩传承,从日新月异的变化到人们精神面貌的展现,从那些建功立业的大国工匠到许多默默无闻的无私奉献者,这些都是需要发现的和值得拍摄的主题。当前,我们国家正在积极倡导讲好中国故事,我们每个人要讲好这座城市的故事,讲好企业的故事,讲好村里的故事,讲好家庭的故事,讲好自己身边人的故事。摄影人更要身体力行,积极践行,用镜头对准现实生活,用图片讲好故事,传递着新时代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
[ 获奖偶感] 我从事摄影已有十几年了,经历了如何拍片、参赛和专题创作三个阶段,尤其是参赛对我影响较大,至今有所帮助,也是从追光逐影到人文纪实的重要转折点。
参赛只是摄影人要经历的阶段性过程,但不要一味把参赛作为终极追求的目标。在我看来一些参赛获奖作品除切入主题、艺术构成、选图投稿和评委因素外,还有一定的偶然性。某幅图片在特定的比赛中获奖可视为精彩,但不可视为经典。作为摄影爱好者参加某个主题,或者某个地区的影赛是十分必要的,不失一种提高摄影技能的有效方法,交流创作和展示自我的平台。但要保持平和心态,无需看重结果如何,可通过参赛与其他作者,或获奖作品相比,从中找到不足和差距,更为重要是对摄影艺术追求那份热爱和执著。
一个人在朝前行走时候,需不时地回望自已曾经走过的路。当岁月流转重新审视这些获奖作品,温故而知新,每张都是难忘的记忆,讲不完的故事。我如今尽管不再刻意参赛,专注于本土文化的专题创作,但凡是作品里符合比赛要求的还是积极参与。
“一图胜千言”。要多义解读它的含义。如果仅凭一张图像去理解表达必定有限,很多时候事实和真实也不是相同的,需要画面以外的信息。从某种方面讲,这些信息甚至超越获奖的意义。因此,我选择这个时期不大不小一些获奖作品,用图文形式讲述自己创作的心路历程,以及获奖背后的故事。我对获奖作品的认知、思考和表达还很浮浅,这也是与大家互动交流的真正目的。
[作者简介] 冯洪波,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士、中国长城学会会员、中国图片网签约摄影师。从事摄影创作共拍摄《楚长城》《乡村茶馆》《河南曲剧》《千年窑火》《原色乡村》《中原牛市》《两河古地》等30多组纪实摄影专题。一些作品先后在《中国摄影报》《大众摄影》《中国摄影》《人民摄影报》《中国摄影家》《中国戏曲》《华夏地理》等报刊发表,并在平遥国际摄影展、北京中华世纪坛、香港和台湾展出,100多幅作品在国家、省市影赛中获奖或收藏。
.
网友评论